诗经《国风·邶风·北风》译文与鉴赏
国风·邶风·北风原文: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国风·邶风·北风译文: 北风寒冷猛吹到,大雪飞扬满天飘。 你和我是好朋友,携起手来一块跑。 哪能舒缓再犹豫?事情紧急快出逃。 北风呼呼透骨凉,大雪飘飘白茫茫。 你和我是好朋友,携起手来归他邦。 哪能舒缓再犹豫?事情紧急快逃亡! 没有红的不是狐,没有黑的不是乌。 你和我是好朋友,携手乘车同离去。 哪能舒缓再犹豫?事情紧急快逃出。
国风·邶风·北风赏析:
诗经·邶风篇名。诗序认为“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当是描写人民不堪卫国虐政,招呼朋友共同逃亡之诗。共三章,每章六句。通过风紧雪盛的景物描述,渲染悲惨的气氛,表现得凛凛有寒意。各章前四句辞尚宽缓,至末二句忽作促音,通过音节变化加深紧张感。运用形象的语言,将迫不及待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末章以赤狐、黑乌来比喻暴虐的统治者,尤为形象。
毛诗序说:“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从诗中“同车”来看,百姓是泛指当时一般贵族。方玉润认为是贤人预见危机而作(诗经原始),王先谦认为是“贤者相约避地之词”(诗三家义集疏)。其实,诗序所说诗旨不误,当是一首反映贵族逃亡的诗。
诗共三章,前两章内容基本相同,只改了三个字。把“北风其凉”改为“北风其喈”,意在反复强调北风的寒凉。而改“雨雪其雱”为“雨雪其霏”,无非是极力渲染雪势的盛大密集。把“携手同行”改为“携手同归”,也是强调逃离的意向。复沓的运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各章末二句相同。“其虚其邪”,虚邪,即舒徐,为叠韵词,加上二“其”字,语气更加宽缓,形象地表现同行者委蛇退让、徘徊不前之状。“既亟只且”,“只且”为语助词,语气较为急促,加强了局势的紧迫感。语言富于变化,而形象更加生动。
北风与雨雪,是兴体为主,兼有比体。它不只是逃亡时的恶劣环境的简单描写,还是用来比喻当时的虐政。后面赤狐、黑乌则是以比体为主,兼有兴体。它不仅仅是比喻执政者为恶如一,还可以看作逃亡所见之景。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句意蕴丰富,耐人玩味。
朱熹诗集传说此诗“气象愁惨”,指出了其基本风格。诗三章展示了这样的逃亡情景:在风紧雪盛的时节,一群贵族相呼同伴乘车去逃亡。局势的紧急(“既亟只且”),环境的凄凉(赤狐狂奔,黑乌乱飞)跃然纸上。让人悚然心惊。
古乐府中的北风行诗题即效本篇,鲍照拟作中直接采用北风原文:“北风凉,雨雪雱。”古诗十九诗(“凛凛岁云暮”篇)中“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数句,盖亦本于此诗。唐代李白有北风行,也明显受到北风的启发。由此可见北风一诗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
点绛唇·桃源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简析此词写于作者
-
唐白居易 元和十年 ① ,予左迁 ② 九江郡 ③ 司马 ④ 。明年 ⑤ 秋,送客 湓浦口 ⑥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 ⑦ 然有京都 声 ⑧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⑦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
《海棠·虞美人东山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李弥逊
-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叠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星火五月
-
【3873】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陈引驰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6万字,2017年5月第1版,42元)△这本书是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编著,
-
前执政为尚书前执政为尚书 【原文】 祖宗朝,曾为执政,其后入朝为他官者甚多。自元丰改官制后,但为尚书。曾孝宽自签书枢密去位,复
-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
-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
-
幼眇文章宜和寡,峥嵘肝肺亦交难。未能飞瓦弹清角,肯便投泥戏泼寒。忽见秋风吹洛水,遥知霜叶满长安。诗成送与刘夫子,莫遣孙郎帐下看。
-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三之义,师居其一,君之所不臣者二。当其为师则勿臣也,师之尊也如是。
【名句】凡学之道,严师 ① 为难,师严然后道尊 ②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③ 。在三之义,师居其一,君之所不臣 ④ 者二。当其为师则勿臣 ⑤ 也,师之尊也如是。 【注释】①严师:尊敬老师。②道尊:教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