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弥逊《虞美人东山海棠》咏海棠诗赏析
海棠·虞美人东山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李弥逊
海棠开后春谁主? 日日催花雨。可怜新绿遍残枝,不见香腮和粉、晕燕脂。去年携手听金缕,正是花飞处。老来先自不禁愁。这样愁来欺老、几时休。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因为花开花落意味着年华流逝,诗人墨客常常怀有睹花思人的感慨,尤其是见落花而感迟暮,成为历代吟咏不绝的主题。本词所表达的,也正是这一旨趣。
词的上半阕,写对海棠花朵萎落的由衷怜惜。“海棠开后春谁主? 日日催花雨。”略云海棠花刚开不久,很快就萎落了,这一片春光,谁能维系得住?连日风雨不断,摧残着枝上的馀花。“春谁主”,即谁为春色做主?从词意看,因连日阴雨,似催春归去,故触发词人的愁肠。“可怜新绿遍残枝,不见香腮和粉、晕燕脂。”略云风雨无情,海棠枝头已只剩绿叶,再也见不到艳丽的花朵。“香腮和粉、晕燕脂”,以精心打扮的美女面容,喻写海棠花白中透红的娇俏妩媚。春光短暂,好景无常,俏丽的鲜花转眼难寻,这怎能不激起词人深深的怜惜和依恋?
词的下半阕,写的便是因春色残灭引发的感伤。“去年携手听金缕,正是花飞处。”略云去年曾于此地和友人同赏新曲,也正当残花飞落的时节。金缕,乐府曲“金缕衣”的省称,也是词牌名(“金缕曲”即“贺新郎”),此处的“听金缕”,既可解作听奏清幽的乐曲,也可解作听唱新填的歌词。不难想见,当年在落花时节的心绪,也带着怜惜落花的惆怅心绪,但毕竟有知音的友人相伴,愁怨稍易消解。转眼之间,又是一年花开花落,不仅再次目睹春光难留,连去年的友人也不知去往何方,满腔的伤春感怀,怎能够轻易消散?“老来先自不禁愁。这样愁来欺老、几时休。”略云由于年龄大了,再也经不起愁闷的磨损,但目睹眼前的落花,自然会触发年光流转的情叹。似这样悲春叹老,大约再也不能支持很久了。明知不该伤心,却又不免伤心,这究竟为了什么?正是词人要探究的问题,也不能不感发读词的后人。
叹息春光短暂,感慨华年不永,原本不是什么新鲜题旨,但因本词写得既醒豁又蕴藉,十分耐人寻味,能在不自不觉间将读者引入特定的情境,打动读者自己也去思索词人的困惑,使得这首小词富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东山海棠”,又名“东坡海棠”,即苏东坡吟咏过的海棠。陈思海棠谱引古今诗话:“东坡谪黄州,居于定惠院之东,棠花满山,而独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东坡为作长篇。平生喜为人写,人间刻古者,自有五六本,云:‘吾生平最得意诗也。’”东坡在诗作中,将这株海堂引为安慰迁客寂寥的知己:“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山谷。”后人云“东山海棠”者,不过泛指海棠而已。
-
【原题】:岁庚午予过来凤驿观壁间碑刻火池事尝赋诗今岁甲午再过用前韵
-
陈子龙秋日杂感(其二)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见说五湖供饮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贾岛的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上一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下一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
我在松树下询问小童,他说师傅去采药。
只有在这座山里,云雾深重,我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唐诗《送灵澈上人》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2 。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还。 【释】 1.灵澈上人: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与吴兴诗僧皎然游,元和十一年(816)终于宜州。(见《唐诗
-
【说明】 《通鉴》 卷十六记载了汉平七国之乱。 公元前154年发生的西汉皇朝平定七国叛乱,是一场汉朝反对藩国搞分裂闹叛乱的封建统一的战争。 刘邦在兴建西汉皇朝的过程中实行郡国制,一方面设置郡,由中央直
-
我愈来愈爱我那被月光带走的青春了。我梦到自己掉进沼泽,却怎么也爬不出来,我被一大片月光笼罩,它的下面,有很多青蛙、蜻蜓、蝴蝶,我无
-
白发轮台使,边功竟不成。云沙万里地,孤负一书生。池上风回舫,桥西雨过城。醉眠乡梦罢,东望羡归程。
-
是因为它是传说中的李自成闯王的古城堡么?还是因为它是大家口中那么多年的神秘?总之,天快要黑了,夜色快要开始降临时,我们一行人,
-
此词起调“九十韶光如梦里”句,似也寓有对清皇朝的盛世已如梦如烟、一去不返的感慨。“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两句,更似寓有对鸦片战争以来一再丧师失地。
-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原文 作家为了观察社会生活,当然可以无处不去。据一位老作家回忆,朱自清在妓院里打茶围的时候,显得很拘谨,话也不多。 无独有偶,文如其人。在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