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绿》原文与鉴赏
作者: 李青山 【本书体例】
【原文】:
终朝采绿(1),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2),不盈襜(3)。五日为期,六日不詹(4)。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5)。之子于钓,言纶之绳(6)。
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7)。
【鉴赏】:
孔颖达疏云:“此诗妇人之作”。陈子展亦曰:“君子于役,过期不归,妇女怨诗之作。”都认为这是一首怨妇思念其丈夫的诗。无论就诗的内容、语言、风格来讲,皆具有风的特色,确实是大异於“朝廷之音”。
全诗四章,不用比兴,均以赋的形式写出。第一章写女主公整整一个早晨,采摘荩草,却没有采满一捧。是她手脚迟缓、精力不济吗?不是。朱熹诗集传中评说这种采摘时间长而采摘成果少的矛盾现象时说:“妇人思其君子,而言终朝采绿而不盈一掬者,思念之深,不专於事也。”这话真可谓深得人心!可以想象,一个女人为了思念丈夫,时时走神、发愣,“不专於事”,以致常常停下采摘劳动都不觉得。乃至突然想到,丈夫归期日到,而自己“予发曲局”,头发乱蓬蓬地还没有梳理,便干脆撂下手中的营生,急不可待地跑回家里去梳洗。这一章,由一、二句写女主公劳动时的神思,到三、四句的动态描写,活脱脱地写尽了一位思妇感情的波澜和她对丈夫思念的痴迷。也许她在想到情热的时候,突然幻想丈夫此刻就要归来,於是便情不自禁地赶回家去打扮一番。她那一往情深、如醉如痴的情态,表现得何其典型、生动!
第二章开头,跟首章基本相同。写她采了一早晨的蓝草,还不满一围裙。从艺术上看,这里采取了重复咏唱的方式;从诗意的表现上说,不妨理解为是写女主人公第二天去采摘蓝草时的情景。因为有了头一天兴冲冲的失望,才有了今天疑三虑四的焦灼:“五日为期,六日不詹”。原来,丈夫说好是五六天回来,如今已走了六天却还不见踪影。这如何叫女主人公安静下来呢?无情无绪的她度日如年,光顾了屈指计算丈夫的归期,思念、忧虑之情搅拌在一起,哪能够专事劳动呢?
第三、四章,笔墨荡开,同样是一种相思忆念之情,却由想他、念他,转换为对丈夫归来后游、钓情景的描摹或憧憬。她忆念着,或想象着:丈夫果然回来后,他们就会夫唱妇随,打猎同去,钓鱼同往,她为他备弓箭、理钓丝,形影相伴,寸步不离。劳动中有了收获,丈夫钓着了鲂鱼和链鱼,她看着无不高兴,活蹦乱跳的鱼儿竟使她十分开心。这也许是他们夫妇昔日劳动生活情景的再现,也许是她对安定团圆生活的一种渴求。总之,诗中的鱼水之欢,暗喻了他们家庭生活应该是怎样美满、和谐和快乐。
-
唐·戎昱胡风略地烧连山, 碎叶孤城未下关。山头烽子声声叫, 知是将军夜猎还。唐经安
-
明·周晖2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3,同乡宦南京者4,惟户部苏民怀一人5,苏检点其宦囊,
-
空山不难到,绝境未易名。何时谪仙人,来作钧天声。胸中几云梦,余地方恢宏。长庚与北斗,错落缀冠缨。黄公献紫芝,赤松馈青精。溪山久寂寞,请续离骚经。抱枝寒蜩咽,绕耳飞蚊清。谪仙抚掌笑,笑此羽皇铭。我顷尝独
-
刘孝绰棹歌行日暮楚江上,江深风复生。所思竟何在?相望徒盈盈。舟子行催棹,无所喝流声。作者简介刘孝绰(480—539年),本名冉,彭城(
-
谁也不以无神论者终老。 ——[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 略知哲理的人,往往倾向于无神论;深晓哲理的人,便倾向于宗教。 ——[英国]弗朗西斯·培根《论无神论》 无神论把人类交给理性,交给哲学,交给天然的
-
疏散郡丞同野客,幽闲官舍抵山家。春风北户千茎竹,晚日东园一树花。小盏吹醅尝冷酒,深炉敲火炙新茶。能来尽日观棋否?太守知慵放晚衙。 作品赏析①吹醅:热酒。②敲火:古代以火镰敲石取火。③炙:烤。这两句是
-
皓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
-
开头两句扣题,以“惊雷”发端,用“拔三山”、“倒百川”形容雷声的威力和暴雨的势。三、四句写诗人身居客地,难以入眠,又逢雷雨之夜,寒气袭人。作者忽发奇想,这震天霹雳缘何不善解人意,震而静胡烟把金兵赶出中原?五、六句回到现实之中,农家田园荆
-
作者: 刘基 【原文】:余山居,树群木,嘉果骈植。人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为南宋时期的辛弃疾。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作者登台望远,“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