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南·桃夭》以桃花喻美人
桃夭
—今天我要嫁给你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桃夭
桃花一直被用来比喻女子的容颜,女子貌美,常会被形容“面若桃花”或“艳若桃李”。几乎毫无争议,美人本就该和桃花相媲美,春秋时著名的美人息夫人,别名就叫作桃花夫人。这样的比喻,也正是从桃夭这首诗开始的。
之所以以桃花喻美人,不仅仅是因为桃花外形美,还因为它那种独特的浪漫气息。在香草美人的遥远年代,一入了春,山坡上,泉水边,还有大户人家的后花园中,大片大片的粉色绽放出令人窒息的美。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很多古装剧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热恋的男女在桃花林中海誓山盟,人面桃花,花香怡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尚不懂赋比兴的少年时期,我曾以为桃夭中这位姑娘是在春天开满桃花的时候出嫁的,后来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是以桃起兴,歌颂新娘的美好和婚姻的美满。
桃树枝叶繁茂,枝头开满了粉色的花朵。这位姑娘就要出嫁了,家庭和顺平安。
桃花的美,第一时间让我想到了一度很喜欢的桃花源记,这大概也是我认知中古人对桃花最美好的诠释。陶渊明写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他为世人编织了一个永恒不变的美好梦境。古往今来,在见惯了尔虞我诈,受够了剥削压迫,厌倦了凡尘喧嚣之后,有多少人向往那个“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呢?
世上美丽的鲜花何其多,桃花,论华贵不如牡丹,论高雅不如兰花,论艳丽不如芍药,可偏偏却成了最美好的象征。我一度觉得,中国的“桃花源”和西方的“乌托邦”是一样的,它们所代表的都是无忧无虑的美好境界。然“乌托邦”这三个字听起来远没有桃花源来得美好,成片的桃林,枝头开满了花,风一吹花瓣就纷纷扬扬飘落,在桃树下置一张石桌,在花瓣雨中品一杯浓茶,光是想想就觉得美得不真实。
是的,桃花源虽美,却不真实。我们无法判断,世间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地方存在?就算有,也不是轻易就能找到的吧。渔人无意中闯入这个人间仙境,离开后带人去寻找,却再也找不到那条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宋诗人谢枋得在庆全庵桃花中写道,“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在桃花源中无忧无虑生活的人们,也是怕被打扰的吧?一旦与外界相通了,桃花源便再也不是桃花源了。沾染了俗世的味道,桃花源也就失去了那份美好和神秘。
桃树枝叶繁茂,桃子又大又甜,这位姑娘要出嫁了,家庭幸福美满。
桃夭这首诗中,出嫁的新娘想必对未来是充满期许的。成婚当天,她怕是又紧张又期待吧?从这一刻开始,她将不再是一个人,她的喜怒,她的哀乐,时刻会有另一个人去牵挂。
在西式的婚礼上,牧师会问新娘:“无论他将来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他将来身体健康或不适,你都愿意和他永远在一起吗?”
我参加过好几次婚礼,每次听到新娘子微笑着说出“我愿意”的时候,我总觉得这是比“我爱你”更能打动人心的三个字。我愿意,从此把一生的幸福都交给你。
桃树枝叶繁茂,这位姑娘要出嫁了,家庭幸福平安。从桃花到果实再到叶子,都是那样地美好,结婚的新娘子,一定会甜甜蜜蜜,和繁盛的桃树一样。
全诗三部分都以“桃之夭夭”开头,以形容桃树的茂盛。或许大多数人对“逃之夭夭”这个成语会更加熟悉,这也是从桃夭中演变而来的,用来形容跑得无影无踪。这可谓是引申的意思区别最大的一个成语了吧,谁能想到它的本意是赞美桃花的美丽茂盛呢。
有一个和桃花有关的爱情故事,从诗中而来。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清明时节,崔护独自去都城南门郊游,因为口渴敲开了一家人的门。随着门缝渐渐变大,女子美丽的容颜便一览无余展现在了崔护的面前,那一刻他便在心里刻下了她的影子。那姑娘给他端来了水,二人相谈甚欢,互相有了好感。分别后,崔护本想忘了她,可是到第二年的清明,他再也无法控制心中的思念之情,直奔城南去找她。然桃花依旧开得灿烂美丽,姑娘却没有在家。崔护心中怅然,在门上留下了这首著名的题都城南庄。
几日之后,崔护又去寻找那位女子,走到门口听到里面传来哭泣的声音。敲门之后,一位老者出来将事情相告,崔护这才知道,原来自从去年清明一别,那姑娘心情低落,时常精神恍惚,也不肯嫁给他人。后来看到门上的诗句,她便一病不起,绝食而死。
崔护悲痛异常,请求进门去拜祭死者。他抱着姑娘失声痛哭,谁知姑娘居然睁开了眼睛。姑娘的父亲十分开心,将女儿许配给了崔护。
这原本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却因为结局的传奇性而成了喜剧。崔护的这首诗也流传千古,不知究竟是故事丰富了诗句,还是诗句点缀了故事。不过无论如何,“人面桃花相映红”成了千古名句。后人说女子美丽,也经常会以“人面桃花”称赞之。
我总觉得这个故事太过圆满而显得不真实了,有人说,其实是后人为了让崔护和姑娘有个美好的结局,特意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不过从另一方面看,爱情往往会因为传奇而更浪漫。
桃花这种充满浪漫气息的植物,用来比喻美人和爱情再合适不过。残缺的爱情也好,美满的婚姻也罢,在花朵烂漫的桃树下,唱一曲情歌,许一个白首不相离的誓言,总是很唯美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愿意在容颜最美好的年华,嫁给你,宜室宜家。
好巧,这一天已经来了。
-
十五年来洛下居,道缘俗累两何如?迷路心回因向佛,宦途事了是悬车。全家遁世曾无闷,半俸资身亦有余。唯是名衔人不会,毗耶长者白尚书。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天宝十二年进士。早年即有诗名。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许衡神道碑》(元·欧阳玄)
-
笑林广记 清代文言笑话集。又名《增广笑林广记》、《增广笑林广记全集》。不分卷。程世爵撰。作者生平未详。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本;清石印本;民国广
-
与其说怀念火柴,不如说怀念往事。怀念那段岁月,怀念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随着自己长大,儿女成家,我的父母,都已经走了。那些遥远的牵挂
-
名言: 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益足。 注释: 足: 精神饱满。 句意: 学习如登高山, 越登越高; 如睡觉, 越睡精神越饱满。 出处: 三国·魏·徐干《中论·治学》
-
作者简介 (见 “百合花”条) 内容概要 开宗明义,这是衔接错了的故事,但我努力让它显得很连贯的样子,免得读者莫明其妙。那是一个带有荒唐色彩的年代。周围的公社、大队前后脚放出了亩产一万二、一万三的高产
-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 〔2〕 ,辄相邀新亭 〔3〕 ,藉卉饮宴 〔4〕 。周侯中坐而叹曰 〔5〕 :“风景不殊 〔6〕 ,正自有山河之异 〔7〕 !”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8〕 :“当共戮力
-
主父偃论伐匈奴书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
-
原指刘邦进入咸阳、废除秦法之后,制订的比较简单的三条法令。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曰: 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