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杂谈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

  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译文:

  水声清幽悦耳,彻夜回荡,但谁又是它的知音呢?前朝如梦,边愁难写。

  极目望去,天边的云中.征人与征雁同行于秋风之中。如此悲凉之景,让人不禁伤怀,只好唤来歌女消愁,不要让英雄热泪轻易落下。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双调,四十六字。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平声韵。也有全押仄声韵的。

  弹琴峡:据大清一统志·顺天府: “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水流石罅,声若弹琴。”

  泠(líng)泠:形容水流声清脆。

  关塞(sài):此处泛指边关之地。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化用杜甫秋兴诗: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这句写居庸关的形势极其险要。

  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化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倩何人唤取,红襟翠袖,揾英雄泪”。红襟翠袖:指歌女。

  赏析:

  此篇为行役塞上之作。词中抒发了关塞行役中的“边愁”及词人的兴亡之感。

  词作由冷冷水声起兴。用“冷冷”形容流水的清脆悠扬,自是十分精当,化用了陆机招隐诗中的名句“山溜何冷泠,飞泉漱鸣玉”,也就十分自然。然而唐刘长卿曾作过一首听弹琴诗,里面也有“冷冷”二字:“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可见这“冷冷”既可以形容流水,亦可以描述琴声。此处词人正是由潺潺的流水声联想到泠泠的琴声,从而发出“谁是知音者”的疑问。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鸣琴一样的.水声勾起的不仅仅是知音难觅的慨叹,还有前朝如梦、边愁难写的无端意绪、种种悲感。至此,整个上阕,都是从听觉上引来的愁情落笔。

  下阕转而从视觉、从眼前景上进一步渲染这种愁情。“极天关塞云中,纳兰只能与大雁”,“极天”言关塞之远,“云中”谓关塞之险,皆出之于夸张之辞。这样险要的边关之地,自然是极其寥廓辽远的。“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结尾二句,由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化出,自然浑成,表达了难以名状的孤独寂寞的情怀,深切感人。

  该词抒发了词人关塞行役中的“边愁”,并将此愁书于壁上。上片由水声泠泠起笔,慨叹知音难觅、前朝如梦,这是落笔于听觉上激发的愁情。下片写景后抒发感情,从视觉及眼前景更深层地渲染这种愁情,自然流畅,感叹孤独寂寞的情怀难以言明。全词气韵苍凉,表达了词人“英雄寂寞”的情怀。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2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古诗简介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题壁词。该词上阕写景,以冷泠的水音起兴,引出后面的抒情,下阕渲染了上阕抒发的愁苦情怀,通过塞外风情的描写,生动地表达了词人“英雄寂寞”的情怀。

  翻译/译文

  冷冷清清的长夜,谁是我的知音人?前朝如梦转眼又到了哪里,一曲边关的离愁着实让我难写.

  那关塞远远的`像是在天边的云层之中,我一个人随着北雁的鸣叫落寞地站在西风中.暂且唤来那青楼女子,别让眼泪淹没了英雄的豪情壮志.

  注释

  ⑴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双调,四十六字。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平声韵。也有全押仄声韵的。

  ⑵弹琴峡:据大清一统志·顺天府: “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水流石罅,声若弹琴。”

  ⑶泠(líng)泠:形容水流声清脆。

  ⑷关塞(sài):此处泛指边关之地。

  ⑸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化用杜甫秋兴诗: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这句写居庸关的形势极其险要。

  ⑹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化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倩何人唤取,红襟翠袖,揾英雄泪”。红襟翠袖:指歌女。

  创作背景

  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词人途径弹琴峡,秋风苍劲,远远的看着边塞的景色,兴亡之感不禁而生,于是作了这一首清平乐,并用以题壁。

  赏析/鉴赏

  此篇为行役塞上之作。词中抒发了关塞行役中的“边愁”及词人的兴亡之感。

  词作由冷冷水声起兴。用“冷冷”形容流水的清脆悠扬,自是十分精当,化用了陆机招隐诗中的名句“山溜何冷泠,飞泉漱鸣玉”,也就十分自然。然而唐刘长卿曾作过一首听弹琴诗,里面也有“冷冷”二字:“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可见这“冷冷”既可以形容流水,亦可以描述琴声。此处词人正是由潺潺的流水声联想到泠泠的琴声,从而发出“谁是知音者”的疑问。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鸣琴一样的水声勾起的不仅仅是知音难觅的慨叹,还有前朝如梦、边愁难写的无端意绪、种种悲感。至此,整个上阕,都是从听觉上引来的愁情落笔。

  下阕转而从视觉、从眼前景上进一步渲染这种愁情。“极天关塞云中,纳兰只能与大雁”,“极天”言关塞之远,“云中”谓关塞之险,皆出之于夸张之辞。这样险要的边关之地,自然是极其寥廓辽远的。“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结尾二句,由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化出,自然浑成,表达了难以名状的孤独寂寞的情怀,深切感人。

  该词抒发了词人关塞行役中的“边愁”,并将此愁书于壁上。上片由水声泠泠起笔,慨叹知音难觅、前朝如梦,这是落笔于听觉上激发的愁情。下片写景后抒发感情,从视觉及眼前景更深层地渲染这种愁情,自然流畅,感叹孤独寂寞的情怀难以言明。全词气韵苍凉,表达了词人“英雄寂寞”的情怀。

猜你喜欢
  • 《采桑子·扁舟去作江南客赏析》

    【注释】:这是一首怀念中原故土的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全词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含情,整首词于清婉中含沉重的伤时感乱之情,流丽而有沉郁之致。题为“彭浪矶 ”,当是途经

  • 《先秦散文·国语·叔向谏杀竖襄》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国语·叔向谏杀竖襄》原文鉴赏 平

  • 苏辙《种花》咏山丹花诗赏析

    《山丹花·种花》咏山丹花诗鉴赏 苏辙筑室力已

  • 名诗《红烛》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 国学名句“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钓三江,终年守菰蒲”出处和解释

    【名句】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钓三江,终年守菰蒲 语出清代顾炎武《丈夫》诗。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天下有事则须率先佩带武器出战,怎能垂钓三江,终年守在水草之边?说明人应当以天下为重,不可消极

  • 李白《句》全诗赏析

    竹粉千腰白,桃皮半颊红。

  • 观刈麦

    【题 解】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元和二年(807)任周至县(今陕西周至县)尉时所作,是他创作较

  • 苏轼《木兰花令 次欧公西湖韵》全诗鉴赏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全词景中

  • 《王勃集序》原文|翻译|赏析

    大矣哉,文之时义也〔2〕!有天文焉,察时以观其变〔3〕;有人文焉,立言以重其范〔4〕。

  • 范小青《写信》经典散文全集

    写信 我的生活有时候想想也是够简单,除了在家写作,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去处。每年我也离开我年年月月居住的小城到很远的或者不太远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