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全诗原文、翻译和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诗作之一。以下是该诗的原文、翻译和赏析:
原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译:
兰花的叶子在春天绽放,充满了鲜艳的颜色;桂花在秋天绽放,洁白如玉。
它们都很高兴,这是它们美好的季节。
谁知道住在树林中的小动物,听到风声都坐下来享受?
草木都有自己的心思,它们并不追求美丽的女子取走它们。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兰叶和桂华,表达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及其对美好季节的赞美。它们以鲜艳的色彩、洁白的花朵展示出自己的美丽和活力,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有意识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兰叶的春天和桂华的秋天作为对比,强调了不同季节的美好与独特之处。同时,诗人也通过兰叶和桂华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美好季节的赞美和欣喜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通过描写树林中的动物和草木,深化了诗的含义。树林中的动物闻风而坐,表达了它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享受。而草木有自己的心思,它们并不追求被人采摘,展示得多么谦虚和自由。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季节和自然的感悟,并呼唤人们要像树林中的动物和草木一样,保持自己的本心,追求自由和美好。整体氛围轻松愉悦,语言简洁明快,给人以美好的意境和思考。
感遇十二首(其一).[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 春日融融,片片溢香的兰叶葱茏垂接;秋夜朗朗、掠人心魄的桂花月华般皎洁!这样繁茂,这般风韵飘逸,自然,春秋就成了美妙无比的季节。今天,谁知我独自前来品赏兰桂的芳姿,只是为拳拳服膺于她们的高洁品格。是呵,兰草和桂花本来就有芬芳的美质,何须你这隐逸之士前来攀折?【鉴赏】 张九龄感遇诗共十 二首,多感事寄兴,寄托人生慨望, 作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被贬为 荆州长史时。本诗为其中第一首, 借歌咏兰草桂花,表达了诗人不慕 权贵、坚守节操的高尚人格。 一、二句以春兰秋桂对举,赞 美兰花桂树的生机盎然与清雅高 洁。以“兰桂”喻志趣高洁之君子, 源自屈原离骚,其诗中有“扈江 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矫 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等 句,是中国传统文学中“香草美人” 之譬喻。此二句意思是,春天里的 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此处赞美兰桂,实则是诗人不同 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格自喻。 三、四句承接上句,生动诠释出兰桂与季节之间的和谐关系。兰桂之 所以焕发出勃勃生机,是因为顺应了美好的季节。美好的季节则因兰桂 的异香而多姿多彩,春色满园。此处写兰桂与季节,实则是君子与君主的 形象对比。君子之所以能怀才抱德,是因为得到明君的慧眼识才;明君的 励精图治与尊贤重才,为君子的养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五、六句则陡然一转,由对兰桂的赞美转入对山林隐士的慕名向往。 林栖者,指隐居山林的隐士。此二句意思是,谁想到山林隐逸之高士,闻 听兰桂的芬芳,满怀喜悦,慕名而来呢?“谁知”,指意想不到,此处暗示兰 桂以洁身自好、茕茕孑立而自许,不会妄求他人的称誉歌颂。然而有些事 却不是它们能左右的,那些隐士还是闻讯赶来,这实在并非兰桂之本意。 末两句借兰桂之口,表达出兰桂孤芳自赏、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草 木散发香气是源自天性,怎么会奢求观赏者的欣赏与攀折呢?“本心”,指 初心,亦指兰桂高洁自守之品格。此处之兰桂,不与群芳争艳,不攀附权 贵,亦不因他人的欣赏而沾沾自喜,这样的品格,不正是诗人不畏权贵、耿 直狷介的人格反映吗?! 本诗写兰桂,实际是写自身。写兰桂之芬芳,傲然独立,其实是借物 起兴,表明诗人不惧流谗、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联想到张九龄因正 直耿介而遭小人构陷被贬荆州的创作背景,无疑会加深我们对此诗中兰 桂芬芳的理解。明人钟惺评论此诗曰:“感遇诗,正字气运蕴含,曲江精 神秀出;正字深奇,曲江淹密,皆出前人之上……平平至理,非透悟不能写 出。”(唐诗归)此乃洞察诗心的领悟。
-
八羹污朝衣八羹污朝衣 刘宽仁恕,虽仓卒未尝疾言剧色。夫人欲试之,趁朝装毕,使婢捧肉羹翻污朝衣。宽神色不变,徐问婢曰:“羹烂汝
-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它叙述的是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经过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作者将女主人公放在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一场战争的背景中加以刻划。作者的创作
-
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诗是作者谪贬江州司马赴任途中所作。元和十年正月,元稹被召回长安;同年八月,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一来一去,都经过了蓝桥驿。
-
五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课外古诗词(五年级下册必背课外古诗文20首)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五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课外古诗词,内容包括五年级下册必背课外古诗文20首,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古诗,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外古诗九首。《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篇目》各年级安排表 年级 诗题 朝代 作者 一 年 级 江南 汉乐府 风 唐 李峤 敕勒歌 北朝民歌
-
【生卒】:1908—【介绍】: 法国存在主义*女作家、哲学家。1908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律师。波伏瓦从少年时代起就开
-
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剩结茱萸枝,多擘秋莲的。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波割。清澄有馀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不知瘦骨类冰井,
-
古代诗文名篇之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原文、鉴赏和解读
散文·诸子散文·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
-
【4244】管理经济学:第7版(吴德庆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3万字,2018年5月第7版,39元)11章:[1]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2]需求
-
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阴结子时。与物寡情怜我老,遣春无恨赖君诗。玉台不见朝酣酒,金缕犹歌空折枝。従此年年定相见,欲师老圃问樊迟。莫负黄花九日期,人生穷达可无时。十年且就三都赋,万户终轻千首诗。天静伤鸿
-
吴子曰:“凡兵战之场,立尸 ① 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② 。”(《治兵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