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全诗翻译与意思解析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春天早晨醒来的美好感受。首句“春眠不觉晓”描写了春天早晨人们沉睡未醒,不知不觉中天已大亮。第二句“处处闻啼鸟”表现了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情景。第三句“夜来风雨声”回忆了昨夜的风雨,为第四句“花落知多少”的感叹做铺垫。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怜惜。诗中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展现了春天的美好画面。
【诗句】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出处】唐·孟浩然春晓
【意思1】春天夜里,好睡得很,直到黎明时刻,仍在床上迷糊地睡着,丝毫不觉得外面已是天光明亮了,此时只听见户外处处是小鸟的叫声;便想起昨天晚上的风雨非常大,树上的花朵不知飘落了多少呢?
【意思2】春天夜里睡得很香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清晨处处听到鸟鸣的声音。诗句平易浅近,自然天成。
【鉴赏1】 春夜香甜好睡,根本不知道天早就亮了; 醒来的时候,只觉得耳边到处都是鸟儿的啼叫声。原诗描写好梦方醒,聆听悦耳的鸟语,春光是何等的美好动人。
【鉴赏2】
春眠太酣,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晨光 中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啼叫,婉转、悦耳,啁啾起落,远近应和,令人 应接不暇。这里写春光烂漫,百鸟闹春,春意激荡,怎能不让人大得春 的真趣?语言平易浅显,自然醇厚。
【举例】 春天困意正足,不知天已亮了, 到处都能听到鸟的鸣叫。语出唐· 孟浩然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 知多少?” 描写春晨清丽的景色和 气氛。比喻在不知不觉中美好的 事物已大量涌现。◇“春眠不觉 晓,处处闻啼鸟”。现北京爱鸟养 鸟协会已有会员两千多人,全市 至少有16万人养鸟。(王增年 北京有 “招鸟工程”,中国青 年报 1993年6月13日)
【全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全鉴赏诗】
春晓是一首千年传诵的五言绝句。它写了诗人春朝初醒时特有的心理感受, 表达了诗人喜春而又伤春的复杂心情。
春日昼长夜短, 气候和暖, 人本慵懒易困, 多睡贪眠, 所以, 一觉睡到天大亮,这便是 “春眠”的一般特点。特别是作为隐士的孟浩然, 既无农夫晨耕垄亩的系念,亦无朝臣五更待漏的悬心,他在 “春眠”时无牵无挂,坦然自适, 睡得格外安稳香甜。另外, 因夜间的一阵风雨, 曾将诗人惊醒,打扰了他的睡眠,风雨过后,诗人又重新入睡,故而清晨醒得很晚。“春眠不觉晓”一句,既写出了春眠的一般特点,又写出了隐逸士大夫春夜酣睡的特有情趣。“不觉”二字,是此句的诗眼。在不知不觉中天已大亮,更可见春宵之短, 春睡之酣。
清晨醒来,只听到屋外鸟鸣啁啾,婉转动听,此起彼伏,远近相应。鸟鸣所引起的虽然只是诗人的听觉感受,但除了听觉感受以外,悦耳动听的鸟声还隐含着更为丰富的愉悦感受,这就需要读者发挥联想,仔细寻觅。一般地说,天气晴朗的春晨,鸟鸣更为频繁,所谓“山光悦鸟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晓树流莺满”(上官仪 奉和初春诗),即为此种情景。因而,我们从 “处处闻啼鸟”中便可以寻觅到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晨。而风和日丽又使我们联想到百卉怒放、花香四溢的明艳与馨香,因为陆游曾说“花气袭人知昼(骤)暖”, “昼暖”与花香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鸟鸣不但引起了人们的听觉感受, 而且还寓示着一个能够引起人们的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愉悦感受的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的世界。鸟鸣所引起的诗人的听觉感受虽然发生在室内,但诗人想象中的盎然春意与明媚春光却充溢于广阔的大自然之中。于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爱怜春光的喜悦心情。
“夜来风雨声”一句,不是对春朝初醒时眼前实景的描绘,而是对夜间一阵狂风暴雨的回忆。春天的风雨, 多数情况下是和风细雨, 但也偶有例外, 有时雨下得很猛, 并伴有大风。此句所写即为狂风暴雨, 这可由下面三条理由证实。第一, 诗人在夜间本是沉稳酣睡的, 但竟被风雨惊醒, 可见其声势之大。第二, 早晨醒来之后, 风雨已停, 只听到鸟的叫声, 而骤至骤停, 正是大风大雨的特征。第三, 通过“夜来风雨声” 与杜甫“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春夜喜雨) 两诗字面描写的对比, 可以明显看出后者是和风细雨, 而前者则是狂风暴雨。
不同的风雨,对春花的作用自不相同。和风细雨对春花生长极为有利,故杜甫春夜喜雨在前三联描绘了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之后, 便在尾联写道: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它给春花带来了繁茂和生机。狂风暴雨则相反,它摧残春花的芳姿,能使春花凋谢零落。正因为孟浩然所写的是狂风暴雨,故诗人便自然而然地想到春花的处境和命运, 顺理成章地提出 “花落知多少”的疑问, 在爱怜春光的同时又发出伤春的慨叹。杜诗和孟诗同样都写了夜间的风雨,但因风雨的大小及作用迥然有别,故两位诗人在末两句所产生的想象与心情亦大不相同: 杜甫想象春花因和风细雨的吹拂滋润而繁茂,心情很是喜悦; 孟浩然想象春花遭狂风暴雨的摧残袭击而零落, 颇露叹惋之情。
“绝句之法, 以第三句为主”(高棅唐诗品汇·叙论引周伯弼语),春晓诗结构之关键正在 “夜来风雨声”一句。首句破题,次句承接,前两句均是就春朝初醒时的感受进行实写。第三句突一转捩,进入对夜间风雨的回忆,由回忆又自然引出末句的叹问。全诗以第三句为枢纽,将春眠、春鸟、春风、春雨、春花联为一体, 组成一幅画面; 而诗人喜春复又伤春的复杂心情也以第三句为纽带, 融入这幅画面中。
春晓的语言,清远省净,明白如话。浩然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尽铅华。此诗既无艳丽辞藻,亦无斧凿痕迹,全诗纯用白描,风韵天成。但平易省净并不等于浅薄无味,我们读春晓诗,觉其淡而隽永,耐人寻味,讽咏久之,自有金石宫商之声。沈德潜曾说: “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浅语,诵之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唐诗别裁集卷九)沈氏此论,深得孟诗语言之妙谛。
-
柳枝词 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 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 恨无消息到今朝。 刘禹锡诗鉴赏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
-
《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晋·陶渊明 《移居·其一》,良朋贤友类名言句子
-
苏轼 澹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鳞开。 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 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不定,苏轼一生的宦游生涯也变迁无常,到处徙移,东去西还,南来北往,饱尝了人生的苦楚。元祐七年(1092)三月
-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
-
有一种人平时装傻,装糊涂,可一旦碰上涉及个人利益的事情,却格外清醒分毫不让。对这种人俗称之为“只往里傻,不往外傻”。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古今谭概·怪诞部》中,记载了北宋书画家米芾(fú)的一件轶事: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周围洋溢着生机和幸福, 轻风以温柔的波浪 向麦田里吹送了 一阵阵甜蜜与芳香。 然而现在,仿佛害怕似的, 阴影沿着金色的麦田奔跑, 旋风飞驰,转瞬之间, 迎着阳光的照耀, 半空中出现一扇扇大门, 上方还
-
【4091】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美﹞尼尔·德格拉斯·泰森著,孙正凡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12万字,2018年7月第1版,49 8元)△12部分:
-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作品赏析【注释】: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四年(88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全诗翻译与意思解析
- 帝城春欲暮,共赏牡丹花
- 《匆匆》:朱自清的散文,感慨时光匆匆,珍贵友情与时光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全诗为: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古诗解析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全诗翻译和意思
- 《水调歌头》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 《姑妄言》原文解析:揭秘古代经典著作背后的故事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古诗】重阳节诗篇: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