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遣愁》全诗赏析
渐惜容颜老,无由弟妹来。兵戈与人事,回首一悲哀。
作品赏析
此诗当入在成都诗内,盖与云山、遣兴诸诗先后同时之作。旧编在夔州者,非是。养拙蓬为户①,茫茫何所开②。江通神女馆,地隔望乡台③。渐惜容颜老,无由弟妹来。兵戈与人事,回首一悲哀④。
(通首皆言愁绪,欲借诗以遣之。江可通而地犹隔,叹不能往夔也。兵戈阻则弟妹难来,人事蹇则容颜易老,故不胜悲哀。回首,对开户而言。)
①潘岳闲居赋:“终优游以养拙。”尚书大传:子夏曰:“深山之中作壤室,编蓬户。”②庾信诗:“原野正茫茫。”③水经注:丹山西即巫山,宋玉所谓帝女居之,名曰瑶姬,为之立庙,号朝云祠。方舆胜览:神女庙,在巫山县治西北二百五十步,有阳云台。④淮南子:“悲哀抱于情。”此诗将前后诸篇参看,方知为成都所作。“江通神女馆”,即所谓“独立见江船”也。“地隔望乡台”,即所谓“力尽望乡台”也。“渐惜容颜老”,即所谓“梳头满面丝”也。“无由弟妹来”,即所谓“弟妹各何之”也。旧编属夔州者,断误。若身在夔州,不必云:“江通神女馆”矣,且久思出峡,何反追言“地隔望乡台”耶?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蝶恋花”本唐教坊曲,多用仄声韵,其声情缠绵而凄婉。赵鼎此词,更于仄声韵中选用了“雪、洁、怯、月、铁、结、绝、切”等哽咽决绝的入声,借之倾吐了胸中积郁的愤激之情。虽然是 一首和作,却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的块垒,无一丝应酬的痕迹。 这
-
《李兆洛·凤台厅壁二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某始
-
秋来不见渼陂岑,千里诗盟忽重寻。大木百围生远籁,朱弦三叹有遗音。清风卷地收残暑,素月流天扫积阴。欲遗何人赓绝唱,满阶桐叶候虫吟。
-
“一饷疑情无语”,显然不是终日无语、整日销凝而是忽然间因触景生情而产生的惆怅。从次句看,很可能是因攀折梅花所致。这情形有类于《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从忆梅到折梅,引起对远人的怀思有一个从无意到有意的过程。折梅与怀人有关,所
-
少年曾忝汉庭臣,晚岁空馀老病身。初见相如成赋日,寻为丞相扫门人。追思往事咨嗟久,喜奉清光笑语频。犹有登朝旧冠冕,待公三入拂埃尘。
-
人生观(节选) 张君劢诸君平日所学,皆科学也。科学之中,有一定之原理原则,而此原理原则,皆有证据。譬如二加二等
-
袁枚《谒岳王庙》 袁枚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作者袁枚 (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 人。进士出身,曾任江宁 (
-
孙子曰:兵者 ① ,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② 。故经之以五 ③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④ :一曰道 ⑤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 ⑥ ,可与之死,可与
-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诗题是江边独自漫步赏春花的意思。黄四娘:姓黄的青年妇女。四是人的排行。唐代同一家族的兄弟姐妹都是分别用长幼顺序
-
魏安禧王曰:“寡人得如鹄之飞,视天下如莽也。”吴客有隐游者,闻之,作木雕而献之。王曰:“此有形无用者也。夫作无用之器,世之奸民也。”召游者加刑焉。游者曰:“臣闻大王之好飞也,故敢献雕;安知王之恶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