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史,阅纪信韩信传·华岳》原文与赏析
华岳
汉将假帝为真帝,齐乞真王作假王。
大抵纪韩皆是信,不知谁短又谁长。
华岳(1225前后),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南宋诗人。有翠微南征录(四部丛刊本)。
全诗写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时,纪信甘愿冒充刘邦出降来解脱刘邦,结果代死而终,而同在刘邦危急之际,韩信向刘邦讨封,刘邦为利用韩信兵力,不得已封其齐假王(代理王),指出纪信对刘邦的愚信堪叹,韩信对刘邦的轻信可悲。诗人巧妙地抓住“信”这个诗眼,把纪信、韩信两个都名“信”的人物的愚信、轻信和刘邦的无信,借议论暗示出来,有着化论为诗,情理深致且又庄谐杂作的机趣。
“汉将假帝为真帝”,是指纪信乞代刘邦去死一事。史记·项羽本纪与汉书·高帝纪均记载了其事;纪信见刘邦兵困荥阳,眼看性命难保,便献计冒充刘邦出降,使刘邦从别处逃脱,后项羽知道受骗,就怒而烧死纪信。纪信心甘情愿地扮演假帝的角色诈降去为真帝刘邦赴死,他成了刘邦的救命恩人。
“齐乞真王作假王”,是指韩信平齐地后,要求刘邦封他为齐假王(代理王),实质是要作真王。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着这件事: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虑不得解脱,就向韩信求援,韩信要求封王,刘邦并不愿意答应这种日后对自己会形成拥兵生变的威胁性的交换条件,但因事急,也只好封之。韩信乘机讨封,可见他是不肯白白地为主子卖力的。
以上一、二句诗是述史,下面两句诗是议论。
“大抵纪韩皆是信,不知谁短又谁长”,是指纪信、韩信都名“信”,又都讲“信”(信用),谁优谁劣,难以论其短长。这里语带双关,意谓纪信对刘邦忠信,刘邦赖以脱险,韩信求封后,为刘邦灭项称帝建立了卓越功勋,称得上是守信的。而真正无信的是谁呢?——恰恰是利用纪韩二“信”的刘邦!
这首诗的机趣,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它在“真”和“假”、“长”和“短”上嵌进去理性的沉思,以纪信、韩信的假作真来真作假,长是短来短是长的行为,让人从中思索到深邃的哲理。纪韩的忠信,见其愚,而韩信的守信,见其拙。历史事实证明了这种愚与拙是利于刘邦而害了自身。刘邦爬上帝位,并未记住纪信的救命之恩,而韩信竟被刘邦忌杀。如此看来,纪韩的忠信与守信跟刘邦的无信无义相比,这两人之间就毋庸究其短长。如果硬要道长说短的话,应该在纪韩与刘邦之间分辨长短。诗的结句“不知谁短又谁长”是有意将纪韩排除在议论之外,暗刺刘邦失信的卑鄙凶残。这种透过字面看字里,越过虚处看实处的由显探隐的笔法,是靠着纪韩皆名“信”的组合与延伸来打开意蕴的空间的,巧合得浑然天成,加之语言戏谑有味,读之直感到痛快淋漓,为诗人能如此挥舞着奇想的魔杖别善恶、明是非、寓褒贬拍案叫绝!
-
[清]刘仪恕 风飕飕,雨潺潺,流民如蚁牵破船。船中何所有?瓦盆蓑笠与败毡;问民何所资?道旁野菜路人钱。耶娘妻子同哀叫,哀声迸泪如流泉。泪流欲诉先痛心,苦道年前遭水沈,二州五县同时没,千里霜寒绝杵砧。至
-
经 一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密子也 ① 。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其说在田鸠对荆王也 ② 。故墨子为木鸢,讴癸筑武宫。夫药酒忠言,明君圣主之以独知
-
李贺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
-
因时省风俗,布惠迨高年。建隼出浔阳,整驾游山川。白云敛晴壑,群峰列遥天。嶔崎石门状,杳霭香炉烟。榛荒屡罥挂,逼侧殆覆颠。方臻释氏庐,时物屡华妍。昙远昔经始,于兹閟幽玄。东西竹林寺,灌注寒涧泉。人事既云
-
诗人从张旭平日不轻易与人交往、兴来书圣、醉后语颠三个方面突出其豪放不羁,对其青云直上表示祝贺,对其日后能否如往常一样生活表示关心与忧虑,显示了诗人与张旭的深厚友谊。
-
·蒲松龄· 黄生,故家子。才情颇瞻,夙志高骞。村外兰若,有居僧某,素与分深。既而僧云游,去十余年复归。见黄,叹曰:“谓君腾达已久,今尚白紵耶?想福命固薄耳。请为君贿冥中主者,能置十千否?”答言:“不能
-
遥望九华峰,诚然是九华。苍颜耐风雪,奇态灿云霞。曜日凝成锦,凌霄增壁崖。何当余荫照,天造洞仙家。
-
“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这里词人以“席帽”特指郁郁不得志的落第身份。“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客”字承上文“偶”字,表明诗人浪迹于此,落拓不遇,目睹信陵君祠,越发感念先贤已往了。遥想当年的信陵君,风姿超妙,声名久远,难怪
-
《论佛骨表》写于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52岁。宪宗皇帝派遣中使杜英奇押30名宫人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作品赏析【注释】: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