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望海·杨慎》原文与赏析
杨慎
昆明波涛南纪雄, 金碧滉漾银河通。
平吞万里象马国,直下千尺蛟龙宫。
天外烟峦分点缀,云中海树入空蒙。
乘槎破浪非吾事,已斩鱼竿狎钓翁。
杨慎(1488—1559),新郎(今四川成都)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他为官正直,敢于诤谏。武宗荒淫,微服出游居庸关,他上疏抗谏。世宗时,他充任经筵讲官,当面直谏,并带领官员撼门大哭,被下诏狱,杖刑,谪戍云南永昌。这首诗是他到云南后写的。他在昆阳遥望昆明湖(滇池),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烟峦海树、金碧滉漾的景色,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感觉到过去的雄心壮志已不能实现,只好象渔翁一般过着投闲置散的生活了,更有遭贬失意之苦。
这首七律,首、颔、颈三联泼墨淋漓描写诗人在昆阳遥望昆明湖所见到的景物。首联指出昆明湖的波涛是南国的一大胜景,阳光照耀着荡漾的碧波,炫耀夺目,漫无边际,似与银河相连。“银河通”是夸饰,极言湖面之宽阔。颔联“平吞万里象马国”更具体地写湖面的广阔,仿佛能够吞噬面积有万里的象马国。“象马国”指出产象和马的南方国家。这是从广度上写湖面之大。“直下千尺蛟龙宫”,是从深度上来描写湖之大。“直下千尺”便是龙宫,极言滇池之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昆明湖之“雄”。颈联描写了湖周围的云雾、山峦和树木。意思说:烟云迷漫的山峰分别点缀于天外,云雾缭绕的湖边树木一片茫蒙。这联,诗人虽未直接描写昆明湖,但仍是“望海”所及的景物,是通过对烟雾、云海和树木的描写,反衬出昆明湖的“雄”,紧扣诗题和首句。作者是谪戍云南之人,酣畅淋漓地描写昆明湖景色的壮美,是为了借壮景描写抒发雄心壮志吗?否!末联,诗人将笔锋一转,即景抒情道:“乘槎破浪非吾事,已斩鱼竿狎钓翁。”“乘槎”即乘坐木筏。传说汉朝人张骞奉使西域,寻找河源,曾乘槎到了天河。后来也有人以“乘槎”比喻入朝作官的。“破浪”比喻远大的志向。晋朝宗悫曾经对他的叔父表达自己的抱负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两句的意思说:我要入朝干一番事业已经办不到了,现在,我已经斩好了钓鱼竿,准备过着和渔翁亲近的闲居生活。
诗人用六句描写“望海”见到的壮景,最后则落实到抒发消沉隐退之情上,感情有如一落千丈。这里,诗人采用了前人广泛采用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方法,使客观上的乐景与主观上的哀情形成矛盾,使乐景引起人们的厌恶或烦恼,借此显示情哀,且倍增其哀。诗人运用昆明湖景物的壮阔来反衬自己意志的消沉和对闲散生活的追求,更加显示了谪戍云南之悲苦和怨愤,写得很含蓄。此外,诗人因“望海”而巧用“乘槎”“破浪”二则典故,以此明志,犹如己出, 自然妥贴,不着痕迹,实写与用典达到了难以区分的地步,足见诗人是一位活用典故的高手。
-
【名句】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语出《史记·文帝本纪》。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最大的事情。本:根本。务:事务。
-
《蝴蝶花·咏蛱蝶花》咏蝴蝶花诗鉴赏 唐顺之
-
晚节先生道转孤,岁寒惟有竹相娱。粗才杜牧真堪笑,唤作军中十万夫。
-
这天,小镇的广场上突然来了一辆非常豪华的马车。接着,一个穿着考究燕尾服、戴着黑色礼帽的绅士从马车上下来。他摘下帽子,翻过来放在地上
-
古文观止·《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僖公
-
日下西墙西,风来北窗北。中有逐凉人,单床独栖息。飘萧过云雨,摇曳归飞翼。新叶多好阴,初筠有佳色。幽深小池馆,优稳闲官职。不爱勿复论,爱亦不易得。
-
王实甫 第四本第三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鉴赏】《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一般称作“长亭送别”。写张生在老夫人的逼迫下,即将离别莺莺进京赶
-
树与诗一片叶子依次传递给另一片整个树林就知道了风的消息从脊椎到达头顶的战栗每一次砍伐留下的创口流尽泪水后变成凝视的眼睛被焚烧的
-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作品赏析【注释】:①名为代人赋词,实是自我抒怀。田野初春之景,
-
这首词描绘了黄花城雪后将晓的景象,与《烷溪沙·姜女庙》等或为同时之作。词全用白描,但朴质中饶含韵致,清奇中极见情味。黄花城奇异的景观,作者无聊赖的心绪跃然纸上。 词的上片描写边塞地区凌晨的景色。“五夜”二句谓落了一夜的雪,五更天色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