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晚眺》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金山晚眺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
题解金山晚眺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十月上旬,诗人与苏轼同游金山之后。金山,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金山风景区。沈括的诗句“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南江北镜里天”就是对当年金山风景的写照。
简析此诗描绘作者站在金山上,晚眺西津渡口冷寂清幽的初月情境。作者以极其精炼清丽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空灵的“月夜金山远眺图”,其超然闲逸之情跃然纸上。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题解】 这首咏画鹰的诗,可与咏《胡马》一诗媲美。诗中句句不离画鹰,而妙却妙在把画鹰作真鹰来写,因此把画中之鹰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结尾则以真鹰期之,诗人借以达到咏物抒情的目的,使这首咏画鹰的诗,寓
-
明·徐弘祖 2 二则 ·之一 初二日 3 ,自白岳下山 4 ,十里,循麓而西 5 ,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 6 ,依山北行,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 7 。越而下,平畴颇广 8 ,二十里为猪坑。
-
崇梵僧。崇梵僧。秋归覆釜春不还。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峡里谁知有人事。郡中遥望空云山。 作品赏析原题注:崇梵寺近东阿覆釜村
-
文中揭露了天宝以后六十年来农民破产流亡的现实,展现了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之下,中唐时期苦难深重的社会画面,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坚持改革的意愿。
-
[宋]梅尧臣朝见谏臣逐,暮章从谪官。附炎人所易,抱义尔惟难。宁作沉泥玉,无为媚渚兰。
-
[元]揭傒斯大孤山前女儿湾,大孤山下浪如山。山前日日风和雨,山下舟船自往还。女儿浦一
-
国学名句“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移,谷以卑安”出处和解释
【名句】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移,谷以卑安 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金属因为刚硬而折断,水因为柔和而保全;山因为高大而被铲挖,低谷因为卑下而获平安。形容人生在世应当谦恭自持。金:金属。移:指
-
一 序 水村的夏夜,摇着大芭蕉扇,在大树下乘凉,是一件极舒服的事。 男女都谈些闲天,说些故事。孩子是唱歌的唱歌,猜谜的猜谜。 只有陶老头子,天天独自坐着。因为他一世没有进过城,见识有限,无天可谈。而且
-
“老来伞困实堪嗟”,说是“实可哀叹”,实际上哀叹的意味不足,嘲弄的色彩极浓。“寒气偏归我一家”,上帝如此不公平,已于自怨自艾中,透出自我嘲讽之情,随后又推出一个形象鲜明,让人啼笑皆非的比喻:“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如孤鹤入芦花。”诗人晚年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