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经典古诗

《有所思·汉乐府民歌》原文与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有所思·汉乐府民歌》原文与赏析

汉乐府民歌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 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有所思属“鼓吹曲辞”中的“汉铙歌”。“鼓吹曲”是从西域输入的乐曲,短箫铙歌本为军乐。“铙歌”乃军中奏乐,威武雄壮。余冠英认为“本来有声无辞,后来陆续补进歌辞”。这样看来,依军乐曲谱填的辞,就不一定非跟战事有关不可了,所以汉铙歌十八首出现了“时代不一,内容庞杂”的现象。有所思和下面一首上邪都是依军乐填的情歌,构思奇特,大胆泼辣。

有所思是少女的相思曲,全诗都用自述口吻。按抒情线索可分四个层次,象戏剧一样,矛盾冲突,波澜起伏。开头五句写对情人的思念。“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我所思念的情郎,眼下他在大海的南边。由于相隔大海,距离遥远,怀想之情熊熊燃烧。“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问、遗,是同义词连用,赠送慰问之意。抒情女主人说,我用什么礼物来送给你呢?用一根两端悬珠的玳瑁簪,在珠旁再以加工精细的玉练缠绕装饰。这位姑娘真情出奇想,情深礼品重,她精心选择并装饰的簪子凝聚着纯洁、真挚的感情。原来簪子也是古代成年男子每天必用的物件,男子成年行冠礼,长发盘在头顶成为髻,再用冠来罩住,冠的左右对称地有两个洞,为使髻与冠吻合,必得用一根长簪横插其间。簪因此也就成了饰品之一,很考究,插穿后两端还配戴坠饰挂件。这姑娘送给情郎的这根簪不同凡响,以珍贵的玳瑁制成,簪端悬挂两只大宝珠,系住宝珠的说不定就是白玉练索了,这根宝簪闪发出迷人的风采!

以下七句是风乍起掀起狂波巨澜。“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这姑娘不知从哪儿得到情郎变心、另有新欢的消息,她感到深受侮辱,绝对接受不了。于是拿礼品来出气,一把将簪子上的宝珠、玉练扯下,再将簪子折断,还不解恨,又将它们付之一炬,气犹未平,再迎风将灰扬去。总之,要将情郎,不,负心人从自己心中彻底抹掉,将自己珍贵的感情统统收回。并信誓旦旦地说,从今以后再不思念这个狠心郎,一刀砍断相思的情丝。对簪的态度也就是对人的态度,与上文形成强烈对比。深厚的爱化为深刻的恨,姑娘一层深一层地,用动作、细节、内心独白来展示自己的愤怒与不平,说话的口气既快又急,那坚贞不屈、不容玷污的形象如在眼前。不过,狂风大浪过后,理智告诉她,凡事要三思,遇事应冷静。难道根据别人的传闻,就这样跟心上人断绝相思之情么?她又犹豫起来。再说昔日,“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以往我跟他热恋,每天幽会, 山盟海誓,多么甜蜜!每次他来都引起鸡鸣狗吠,个中秘密,哥嫂当然洞晓。他们只是顾及面子没有揭开而已。现在如一刀两断,定会遭到嘲讽与指责。看来“与君绝”不是可以简单从事的。姑娘陷入困境。矛盾苦闷极了,辗转反侧,彻夜不眠。

“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这第四层,成了历来解诗者的畏途。闻一多乐府诗笺:“妃读为悲,呼豨读为歔欷。悲歔欷……者,歌者至此作悲泣之状也。”准此可释为,唉,我伤透了心,泪水涟涟。既将前面仅仅约略可辨的叙述点明了,又引出下文。抒情主人公思想斗争,内心冲突,一夜未眠,挨到天明时分,只听得秋风飕飕,晨风鸟发出求偶的鸣叫,心更烦乱了。“晨风”,争议颇多,一般认为是鸟名,也有说就是雉鸡。“飔”为思字之讹。该鸟常常朝鸣而求偶。这姑娘在矛盾痛苦中听到晨风鸟爱的呼唤,忆及往昔的爱情生活,心绪更为不宁,思念情郎之情复又回升。在深爱与断绝的矛盾中,似乎爱情的比重又不断地增加。余冠英说:“终于完全否定了那个‘与君绝’,至于‘他心’究竟有无?传闻是否可信?诗中不再提一字,那已经完全不在话下了。”(见乐府诗选)“东方须臾高知之!”“高”此处音义同皓。“东方高”即东方发白。结句意为,唉,天亮后,我总会知道该怎么办的。一来太阳出来会照出我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 二来设法进一步查核“他心”的消息……陈本礼汉诗统签说,末句出于诗经·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意思是:“我不忍与君绝决之心,固有如皦日也。谓予不信,少待须臾,俟东方高则知之矣。”肖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说得更明白:“东方”句,即“天日照知之,想君亦俱然”之义。这样看来,姑娘的倾向似乎已露端倪,但到底是查无“他心”而和好如初,感情更深,还是有“他心”而决绝,是喜剧,还是悲剧,读者还得深思。这结尾是耐人寻味的,故沈德潜古诗源说:“末段余情无尽。”

此诗构思工巧,极尽一波三折之能事。首层写爱之深,思之切;二层写闻之恨,怨之切,皆因不能斩断情根,意绪绵绵;三层写静言思之,不宜莽撞,忧心忡忡,一夜失眠,痛苦异常;四层写等到天亮,朝日照知,考核传言,想情郎尚不会背信弃约,顽劣至此。富有戏剧性的心理矛盾冲突,奇想诡谲,合情合理,显示高度技巧。 肖涤非云:“所表现之女性……甚爽直激烈,所谓北方之强。口吻必肖,情态欲生,真神笔也。”

猜你喜欢
  • 王昌龄《长歌行》全诗赏析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作品赏

  • 《宫词‌赏析》

    宫词是写宫廷生活的诗,这首是组诗《宫词》十五首中的第四首。常参,常参官。在常朝日参见皇帝的高级文官称常参官。诸儒,各位儒臣。群玉,官名,群玉内史的省称,掌管皇帝的书法名画。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开元纳谏图》画的是唐玄宗听取群臣进谏的图画。这首诗大意说,天下太平,常参官散朝后,皇帝召集儒臣,叫群

  • 国学名句“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出处和解释

    【名句】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 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政体》。善于禁止的先禁止自身然后禁止别人,不善于禁止的先禁止别人然后禁止自身。说明领导者做出表率才可以使众人服从指挥。

  • 皮日休《石榴歌》咏石榴诗赏析

    《石榴·石榴歌》咏石榴诗鉴赏 皮日休蝉噪秋枝

  • 国学名句“为山者,基于一箦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出处和解释

    【名句】为山者,基于一箦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语出北齐刘昼《刘子·崇学》。堆山,始于一筐之土,而最终形成数千丈的高山;挖井,起于三寸深的小坑,而最终至有万仞之深。形容

  • 由画溪经三箬入合溪·余怀

    由画溪经三箬入合溪余怀 画舫随风入画溪,秋高天阔五峰低。 绿萝僧院孤烟外,红树人家小阁西。 箬水长清鱼可数,篁山将尽鸟空啼。 桃源仿佛无寻处,枫叶纷纷路欲迷。 岭南诗人在明代诗坛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们

  • 苏轼《千秋岁》全诗鉴赏

    浅霜侵绿。发少仍新沐。冠直缝,巾横幅。美人怜我老,玉手簪黄菊。秋露重,真珠落袖沾馀馥。坐上人如玉。花映花奴肉。蜂蝶乱,飞相逐。明年人纵健,此会应难复。须细看,晚来月上和银烛。

  • 《一段春愁》散文赏析

    一段春愁 梅丽揽着镜子仔细地扑着粉,又涂了胭脂和口红,一丝得意的微笑,从她的嘴角浮起,懒懒地扬起那一双充溢着热情的媚眼,向旁边站

  •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杜甫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玄圃裂?无乃潇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

  • 《庄子·庚桑楚》解说和语译

    (解题) 本篇以首句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之“庚桑楚”为篇名。“庚桑楚”人名,不用首句的首二或三字,而取其中的人名,是为取篇名的又一例。 主旨在论道是无为,要做到形似槁木,心若死灰,以至无识无知。胸

相关栏目: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先秦诗歌
  • 元明清诗词
  • 汉魏六朝诗
  • 千家诗全集
  • 白渔诗集
  • 经典古诗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