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仲子·《诗经》》原文与赏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 无逾我墙, 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 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 无逾我园, 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春秋时期流行在郑国(今河南新郑一带)的一首闺中少女的艾怨之作。少女向她热恋着的情侣吐诉热爱之情,又倾述对礼教束缚的愤懑之意。这在最早的闺怨诗中,是别具姿容的。
自由恋爱,结婚成家,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正当要求。可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男女爱情就受到种种社会意识的支配和束缚,从而形成自由意识与社会意识的矛盾冲突, 自然迸发出怨气怒言。诗经时代人们已被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我们从当时“政策”容许的情况下,人们自由舒畅地谈情说爱,可看到青年多么渴求人格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周礼·媒氏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统治者规定每年春天二月作为“开放月”,让青年男女自由选择对象, 自由同居,是为了蕃殖人口的需要。郑风中不少篇什,反映了他们自由奔会的欢畅。但这种“开放”是有限度的,为时也是不久的。“礼”是当时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礼记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已作为人们的一种行为和道德的规范,钳制着人们的意识。周礼·媒氏就记载, 男女结合,必须通过媒妁之言,要有父母之命才能正式结婚。孟子也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这在诗经中也有直接反映。齐风·南山:“取(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非)媒不得。”鄘风·柏舟:“之死矢(誓)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都说明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已少有自主性和自由性了。将仲子写少女处在“爱”仲子和“怨”外界的矛盾中的心情,微妙而深刻,形象且生动。
激烈的感情冲突,微妙的心理活动。将仲子中少女对情人的低诉,既是爱的倾诉,又是恨的宣泄。爱的是仲子,恨的是礼教。她好象在拒绝仲子的热情相爱,叫他“无逾我里”,申言“岂敢爱之”,可是又深情地呼喊“仲可怀也”。父母、诸兄、外人的“言”对她形成一种压力,使她“畏”,仲子对她的爱打动她的心,使她“怀”。“畏”未能使她抛却“怀”,“怀”又不能摆脱“畏”。爱之不能,畏而不服,构成了她内心感情的矛盾冲突,使她陷入痛苦的境地。这是封建社会酿就的苦酒,导出心灵的悲剧。少女与仲子相爱,是人性的自由舒展,可是作为社会人,总是受着各种社会观念的支配和约束。她的父母、诸兄以及周围的人既然反对她与仲子的相爱,显然她们的思想和行为不合于他们的道德规范。从诗中可见,她与仲子的相爱完全是私订终身,并不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正常渠道”,因而私会才要“逾墙”。外界的压力,首先是父母,这是家长制权力的体现;其次是诸兄,这是使她在家庭内造成势孤力单的原因;社会舆论, 更将她置于孤立无援的地位。社会舆论,是社会意识的自然表露;她的父母、诸兄的反对,又给社会舆论制造了谴责的根据。她处在这样的环境中, 岂能不畏!她在外界压力胁迫下,婉言劝说仲子“无逾我里”,但并没有改变心志, 她是明为屈服,实为不服,她想爱又不能爱,不服又只有服, 处于进退维谷的两难境遇中。封建礼教对人心灵的桎梏和戕害,演出了多少有形和无形的悲剧!
巧妙的比兴手法,精致的布局结构。将仲子表现少女复杂微妙的心理,不象鄘风·柏舟那样直言呼告,也不同于其它篇章的娓娓道说。此诗赋中有比,是诗人感情客观化的有效手段。“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既是直叙,又寓含深意。姚际恒诗经通论:“季明德曰: ‘篇内言折,谓因逾墙而压折,非采折之折。’”这就是说,她叫仲子“不要翻过我屋的墙,不要把杞树来压伤”,劝阻仲子不要象过去那样翻墙头私会了,同时也是以“杞”自喻,言下之意为不要再无顾忌地相会了,那会伤了我的心的。她耽心仲子“逾里”、“逾墙”、“逾园”而损坏杞、桑、檀,倒不完全是因为这些是“人们十分贵重的植物”,而是由于这会使父母、诸兄、邻人发觉,同时也是希望对方不能一厢情愿的蛮来,而不考虑到自己处境的艰难。本篇采用诗经中习用的复沓形式。全诗三章,仅个别词语不同,其他均一致。每章内先嘱仲子无逾我里,无折我树,继而陈述不敢爱的原因,再倾吐心曲,说明苦衷,感情跌宕,语辞婉转。各章之间,逐步深化,“我里”、“我墙”、“我园”距离越来越近;“树杞”、“树桑”、“树檀”,一种比一种名贵;“父母”、“诸兄”、“人”,三者与自己的关系一种比一种疏远,而令人可怕的程度却一种比一种厉害。通过反复咏唱,维妙维肖地袒露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
将仲子所表现的内心冲突,是诗人自由的内心世界与封建礼法的客观社会的矛盾,是个人自主与社会制约的矛盾,感情与理智的矛盾,表现了一个少女初恋时陷入各种困扰和苦恼时的心态。这种内心冲突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具有普遍性,这也是将仲子二千多年来一直能打动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
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
-
瑶池罢游宴,良乐委尘沙。遭遇不遭遇,盐车与鼓车。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出处】唐王湾《 次北固山下 》。 【意思】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全诗】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一日复一日,一朝复一朝。只见有不如,不见有所超。食作前日味,事作前日调。不知久不死,悯悯尚谁要。富贵自絷拘,贫贱亦煎焦。俯仰未得所,一世已解镳。譬如笼中鹤,六翮无所遥譬如兔得蹄,安用东西跳。还看古人
-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 。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2 。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3 。 【注释】 1.灵犀:
-
富贵功名已两忘,望高嵩华量包湘。还家傲似蒙庄子,定策忠于汉霍光。远访交亲情益重,共论诗酒兴偏长。园亭继日休车马,却悔多年滞庙堂。
-
《左传》 初 ① ,郑武公 ② 娶于申 ③ ,曰武姜 ④ ,生庄公及共叔段 ⑤ 。庄公寤生 ⑥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⑦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⑧ 请于 ⑨ 武公,公弗 ⑩ 许。及 (11)
-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鼉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据《宋书·鼓吹铙歌》,十八曲
-
木 ① 上有水 ② ,井 ③ ;君子以劳 ④ 民劝 ⑤ 相。(《周易·象传》) 注释 ①木:巽卦,这里作木桶解。②水:坎卦。③井:卦名,由坎上巽下构成,象征水井及其具有的养人之功。④劳:勤劳。⑤劝:劝
-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