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原文与赏析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戎昱,荆州(治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漫游荆南、湘、黔间,又曾客居陇西、剑南。大历初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时滴为辰州刺史。后任虔州刺史。诗多吟咏客中山水景色和忧念时事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戎昱诗集。
这首诗,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诗里只写了物,但其中有人,呼之欲出。由隐人中见出其人。别具机趣。它无一句点出有谁,而写物的用意见于文外,这主要是靠着境界的描绘,而能使人去作合于诗情的想象。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是说诗人搬家,却舍不得春风抚拂、风景绮丽的湖上亭。在他的眼睛里,这湖上亭是“好”得很的。正因为如此,他不免情牵意缠,难舍难分,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依依恋恋。你看,亭边修长的“柳条藤蔓”,象不让他遽离这儿似的,可谓别情无极。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是说因为“久往”,而“浑相识”了的黄莺,也充满了惜别之情。诗人感于物而入于心,黄莺的鸣啭,不绝于耳,象不愿和他分手,故而啼声凄凄,令人读之如临其境。
全诗用拟人化手法,移情于物,抒发了他的“离情”。拟人,使其物我一境,情濡词间,而透过拟人的表层,直觉得的确有“人”,只不过是“隐”在内里罢了。刘勰于文心雕龙·隐秀中指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要使欣赏者知道所“隐”于诗句的“重旨”,即从“隐”探其“明”,那就要注意意思的蕴蓄,并在作品中与语言共沉浮,让读者有依据可循。我们沿着诗本身的整体描写,进入到诗外的境界,就能心领神会到“重旨”。移家别湖上亭,形写物,而实写人。在这里,“人”,固然有诗人自己,更包括着湖上亭处那些与诗人交谊很深的友人。“柳条藤蔓系离情”,虽“隐”却“明”,为什么呢?古典诗词中多以柳条写离情,亦常见以藤蔓的缠绕写牵愁。此句就属一例。诗人要离开湖上亭移家他去了,他的挚友们能不来送别吗?想起了平日与他们在这湖上亭里同游共话,亲密无间,如今一旦分离,自然不胜依恋——这就有着折柳的痛苦,也有着藤扯的悲思。“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隐”中有“明”,它会使人联想到辞别时伤心的啼哭。诗以“春风”告诉读者离别的季节,而“柳条”、“黄莺”的出现又切合了季节的特点,以“湖上亭”告诉读者离别的地方,而“藤蔓”、“频啼”的视听又切合了移家的情绪。由这些创造出的意境,可令读者凭着这已经形诸外观的画面,调动欣赏的能动性,跳越出物态,去咀嚼与友朋即将分离的人情。这样,由“物”见“人”,就由“隐”见“明”了。
-
这是一首“七夕”词,用神话中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比喻人间的爱情生活。 开头三句讲述神话故事,把内容重新组合,从新的角度叙述出来:鹊桥已经搭成,催促织女起驾,前去赴会;牛、女分离长久,欢会为迟,上天垂怜,准许他们七夕相会。后两句
-
《汉魏六朝散文·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原文鉴赏
-
乞赠祖乞赠祖 【原文】 唐世赠[1]典唯一品乃及祖,余官只赠父耳。而长庆中流泽[2]颇异,白乐天制集有户部尚书杨于陵,回赠其祖为吏部
-
天阴着,不到五点,就黑雾蒙蒙的只能看见个影子。哗啦啦的车轱辘响起时,小卖部前的人们不看也知道,小点过来了。小点手上拄着两截短短的棍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部编小学一年级古诗词,内容包括一年级古诗大全70首,2017年一年级部编语文中的古诗词,一年级所有古诗。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必背古诗词 (共六首)《画》 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静夜思》 唐•李白床前明月光
-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⑴疏:指稀疏
-
晏殊油壁香车不再逢, 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
-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名作,千古传诵。它以质朴闲淡的诗风,表达了游子久客乍归的复杂思想感情,纯以口语,天然真挚。此诗共有二首,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冀教版语文初中所有古诗词,内容包括冀教版的初中生必背古诗词,冀教版初中第一册十首古诗,七年级下册语文(冀教版)所有古诗。关雎蒹葭观沧海饮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次北固山下使至塞上闻王昌龄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早春呈水部张十
-
关于时代与人的名言名句,时代与人的名人名言,时代与人名言警句大全 不愿采用新的补救方式的人,一定是在期待新的不幸,因为时间是伟大的革新者。 〔英〕弗·培根《论文集·论革新》 如今逗乐我们的一切都曾是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