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陈陶》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悲陈陶
【原文】
孟冬十郡良家子[1],血作陈陶泽[2]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3],四万义军[4]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5],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释】
[1]孟冬:农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2]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3]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4]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5]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十分惨烈。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此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
虽然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们的牺牲中,从沉默的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中,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一种悲壮之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战斗。
诗的前四句渲染战败后肃穆沉重的氛围;后四句先写胡兵的骄横,后写长安人民对官军收复长安的渴望。全诗寓主观于客观,把对胡虏的仇恨、对官军的痛惜、对长安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等种种感情,都凝聚在特定的场面中,体现出一种悲壮的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一味地展示伤痕,而是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
玉树琼楼满眼新,的知开閤待诸宾。迟迟未去非无意,拟作梁园坐右人。
-
[先秦]《诗经·小雅》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靦面目,视人罔极。王安石以为,“作是诗,
-
姚燧欲寄君衣君不还, 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 妾身千万难。姚燧(1238—1313),
-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作品赏析【注释】:此词作于
-
柳宗元 鹿畏,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
昨卧不夕食,今起乃朝饥。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红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饥来止于饱,饱后复何思。忆昔荣遇日,迨今穷退时。今亦不冻馁,昔亦无余资。口既不减食,身又不减衣。抚心私自问,何者是容衰。勿学常人
-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乱后碧井废,时清瑶殿深。铜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侧想美人意,应非寒甃沉。蛟龙半缺落,犹得折黄金。 作品赏析【鹤注】此当与蕃剑同时之作。铜瓶,汲水器。乱后碧井废,时清瑶殿深①。铜瓶未失水②,百丈有哀
-
《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国学名句“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出处和解释
【名句】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语出《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早晨开花的野草,到晚上就凋谢了;松柏二树青葱翠绿,即使在隆冬之季也毫不减色。比喻人不能追逐名利,只有保持高洁的情操,才会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