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远《庐山东林杂诗》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释慧远
庐山东林杂诗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扣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作者简介慧远(334—416年),东晋著名高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慧远早年学儒,博综六经,尤善老庄。晋穆帝永和十年(355年),二十一岁的慧远和弟弟惠持一起在太行恒山出家为僧,384年入庐山,居东林寺,在山三十余年,研治佛经,同时结交达官贵人、名流学者,弘扬佛学,对南方的佛教传播推动极大,后被唐代净土宗尊为初祖。慧远于佛学著作有法性论,于文学著作有匡山集,尤善山水诗文。
题解慧远精通佛学的“般若性空之学”,在庐山东林寺传授佛法时,弟子信众如云,为便于徒众对佛法的理解和接受,其方法之一就是把东林寺周围的山水胜景信手拈来,使其与佛法理致“连类”,自然而然地介绍了自己的感悟和心怀。
简析该诗首先可看作一首山水诗,前六句写自己眼中的庐山,从高岩、幽穴到清气、天籁,无不使人赏心悦目,物我两忘。继而自然往佛家的境界深入:天门可及,玄关大开,俗世的人和佛家的“至理”,实可由“悟”而通。而这个“悟”或由学问积累而水到渠成,或因生活经验而得到启发,或在游赏山水时触类旁通,总之是一种不期而然得之意外的“开悟”或“觉悟”,而这个体悟的途径比起孔子的“益者三友”更高超。该诗把描写山水自然与“悟道”之乐结合,平淡而有理趣。
-
诗人借道中所见,以言行役之久,寄托离情乡愁。到汉代,折柳赠别更蔚成风气。可怜灞桥柳,愁煞离别人。
-
光缆传递过来的止痛药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和闺蜜冬雨还都是青春懵懂的时候,就曾牵着手去看过牙医。年轻时候对疼痛特别敏感,如同奔赴在死亡
-
秋天,还是想写写泉水一行行走在唐诗宋词里的大雁背着血色的夕阳渐行渐远残酒敲打枯萎的荷叶远处的山峦呜咽出洞箫的余音秋天 我们告别了什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王羲之有关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王羲之的古诗,“王羲之”的古诗词,关于王羲之的古诗。1. 《咏史下·王羲之》年代: 宋 作者: 陈普不缘廓庙尽谈空,安得狐狸啸晋宫。王氏可人惟逸少,更容谢万作三公。2. 《王羲之》年代:
-
作者: 刘瑞明 【本书体例】
-
重禁贪吏,而轻奢靡之法,此所谓禁其末而弛其本。|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重禁贪吏,而轻奢靡之法,此所谓禁其末而弛其本。》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见学胡琴见艺成,今朝追想几伤情。撚弦花下呈新曲。放拨灯前谢改名。但是好花皆易落,从来尤物不长生。鸾台夜直衣衾冷,云雨无因入禁城。
-
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梨园弟子调律吕,知有新声不如古。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宫悬一听
-
贯云石 秋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 [么]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冬 彤云密布锁高峰,凛冽寒风。银河片片洒长空。
-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