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1]
王安石
【原文】
茅檐长扫净无苔[2],
花木成畦手自栽[3]。
一水护田将绿绕[4],
两山排闼送青来[5]。
【注释】
[1]书:写。湖阴先生:杨骥,字德逢,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江宁钟山时的邻居和朋友。壁:墙壁。这是一首题壁诗,即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
[2]茅檐:茅草屋檐,代指茅屋、草堂,这里指包括茅屋在内的整个庭院。长:经常。无苔:没有青苔。
[3]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4]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5]排闼:推开门。排:推;闼(tà):门。青:苍翠的山色。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赏析】
这首诗写在诗人晚年退居江宁钟山时的朋友杨骥家的墙壁上。杨骥性情高洁,隐居不仕,他居住的环境也洁净清幽,纤尘不染,体现了主人高雅的情趣。
前两句写庭院的整洁、清幽,又充满生机,令人陶醉。由“茅檐”可见居住条件的简陋,但“净无苔”“花木成畦”可见主人是一个朴实勤快、兴趣高雅、热爱生活的人。三、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一“绕”一“护”,不仅写出溪流蜿蜒曲折的真实形象,更写出了动感,具有了生命力;一“排”一“送”写出了青山推门而入的动作姿态和迫不及待的心情,更写出了对主人的一片心意。这一神来之笔为此诗增色不少,使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态美,给单纯的画面增添了灵气。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在修辞技巧上,“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
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尚书韩择
-
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天上梯! 作品赏析【注释】:
-
作者: 冯好勤 【本书体例】
-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 ① ,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
-
《镜花缘》第11、12回写的是君子国。君子国是作者向往的合理社会的模型,作者虽然把这个国家的人际关系写得做作近乎虚伪,但却不像大人国、轩辕国那样带有非现实的神话色彩。作者分明是要充分赋予君子国在现实社
-
蝶恋花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独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
-
【原题】:送俞采并示姑熟子弟(采,故叔白鹿生,贤豪人也,悲之)
-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
鼓山采茶曲雨前初出半岩香②,十万人家未敢尝。一自尚方停进贡③,年年先纳县官堂。①鼓山,在福建福州市东。②雨前,谷雨前,亦指所采之
-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 ① 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 “不然。是其始死也, 我独何能无概然! 察其始而本无生, 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