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经典古诗

《述国亡诗·花蕊夫人》原文与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述国亡诗·花蕊夫人》原文与赏析

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此诗为五代十国后蜀后主孟昶(935—965在位)宠妃花蕊夫人所作。据十国春秋卷五十:“慧妃徐氏,青城(今属四川灌县)人。幼有才色,父国璋纳于后主,后主嬖之,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又升号慧妃。”她长于写诗,曾仿效唐代诗人王建,作宫词百余首,富独创性。历代宫词作者不少,但大多为外臣,常有失实之处。徐氏以宫中人写宫中事,皆成信史,且语言工丽,清婉可掬,出于王建而胜于王建,如“春风一面晓妆成,偷折花枝傍水行;却被内监遥觑见,故将红豆打黄莺。”将宫女内心的孤寞、羞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描摹得细致入微, 自具风格。

后蜀亡国后,花蕊夫人同孟昶一起成了宋朝部队的俘虏,被押至汴京。花蕊夫人充入后宫,受到宋太祖赵匡胤的宠爱。孟昶不久也就莫名其妙地死去。“徐氏心未忘蜀,每悬后主像以祀,诡言宜子之神。”(十国春秋)终因不忘故国,以罪赐死。

据十国春秋载,太祖听说花蕊夫人的诗写得好,有一次要她写诗,诗应说清蜀国亡国的原因。“其诗有‘十四万人齐解甲,可无一个是男儿’之句,太祖大悦。”(同上,第二册,七四八页)此诗有的本子题为口占答宋太祖,第四行第一字作“更”或“可”,当以“宁”字在意思上更为妥贴。全诗泼辣而不失委婉,言下之意,尚不甘心,于感叹中含有谴责,在羞愧中蕴藏力量,很是得体,从题材到风格,跟她以往的宫词大大不同,堪称绝唱。历代文人都激赏此诗,鲁迅在杂文女人未必多说谎中,也曾加以引用。

“君王城上竖降旗”,指投降宋朝是后主孟昶一个人决策的,它概括着丰富的内容。原来后蜀君臣极端奢侈淫靡,如孟昶“溺器皆以七宝装之”,以至后来“宋太祖见宝装溺器,撞碎之,曰:‘汝以七宝饰此,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此,不亡何待!’”等到宋朝军队到来,昶“大惧,问计于左右;老将石頵谓宜聚兵坚守以敝之。帝叹曰:‘吾父子以温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一旦临敌,不能为吾东向发一矢,虽欲坚壁,谁与吾守者邪!’未几……赍表请降。”就这样毫无抵抗地“竖降旗”,可谓昏庸失国、懦弱无用。因此,宋朝部队从出发到灭蜀,只花了六十六天,称得上是一路顺风了。这一句含蓄地揭露了这一事实。

“妾在深宫哪得知?”意为蜀降之事,与自己毫无关系。这就耐人寻味了。质言之,如果由我决策,恐怕就不是这个局面了。这平淡的回话,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也包容着无限的悔恨与不尽的血泪。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女人是祸水,把商纣王的垮台归罪于妲己,将周幽王的被杀归罪于褒姒,拿吴王夫差的失败归罪于西施……花蕊夫人以亲身体验进行申辩。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妇女毫无地位的宫中,即使她事先知道打算投降的事,并且提出反对,蜀主会听进一个字吗?所以,花蕊夫人的悲剧是由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决定的。仔细品味此句,花蕊夫人对投降一事是感到脸红的,比起那些毫无廉耻之心的王侯将相来,不啻有天壤之别,可谓裙钗胜须眉了。

“十四万人齐解甲”,据十国春秋·后蜀志,当时宋太祖命忠武军节度王全斌等“率禁兵三万人,诸州兵二万人,分路进师”伐后蜀。宋史纪事本末云:“将步骑六万。”总之,宋军只有五、六万人。而后蜀经过四十一年的经营,军事力量是可观的,花蕊夫人说“十四万人”,决非虚言。从后蜀方面说,只要组织应战,是决不会很快亡国的。可笑的是孟昶一声叹息、一说投降,“十四万人齐解甲”,没有一个愿为国捐躯的,没有一个有大丈夫气概的, 因此,宋军两个多月,就“得州四十五,府一,县一百九十八,户五十三万四千三十有九”。不战而降,花蕊夫人感到可耻、可悲!

“宁无一个是男儿?”她悲愤地责问:怎么“十四万人”的蜀军官兵中,竟没有一个人是有血性的男子汉?她以夸张手法,进发出愤怒的吼声,催人猛省, 发人深思!

全诗以充沛的激情表达了亡国之痛与对误国者的怨恨。抒情主人公,一个血气方刚的女性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个有鲜明个性的、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读者的爱国志士的形象,这一形象给人以勇气和力量。

花蕊夫人敢于在不可一世的赵匡胤面前,直陈己见,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毫不示弱,表现出非凡的胆识,后来终因怀念故国而惨遭杀害,这史实的本身就令读者热泪滚滚了。

这首绝句在艺术上也很成功。与她的胆识相适应,全诗回答宋太祖的提问,从容不迫,平静自然,却沉着有力,深含哀怨。在唐五代绝句中独具一格。另外,两个反问句,前者表面上是回答赵匡胤的,实际上是一种反抗;后者却在前者铺垫的基础上,向古今一切无血性、不战而降的男儿发出了责问,如狂飚乍起,似夏雷震响,尖锐泼辣,韵味无穷!

猜你喜欢
  • 《乡人至夜话》明代诗赏析

    乡人至夜话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故旧凭君休更说①,老怀容易便沾襟。①凭,期望之词,这里有央求意。【说明】旅途中邂逅相逢

  • “同类同理”注释、译文和评说

    类不悖 ① ,虽久 ② 同理。(《荀子·非相》) 【注释】 ①悖:相冲突。②久:时间上的绵延。 【译文】 只要事物的类不错乱,尽管时间相差很远,它们也还是有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的。 【评说】 这里指出的是

  • 传统节日古诗词及赏析(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和它的赏析越多越好)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传统节日古诗词及赏析,内容包括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和它的赏析越多越好,古代节日古诗词及鉴赏,传统节日的古诗20首。中秋节 汉魏诗 古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 白居易《酬舒三员外见赠长句》全诗赏析

    自请假来多少日,五旬光景似须臾。已判到老为狂客,不分当春作病夫。杨柳花飘新白雪,樱桃子缀小红珠。头风不敢多多饮,能酌三分相劝无?

  • 苏轼《独觉》全诗鉴赏

    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 孟浩然《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全诗赏析

    一作张七及辛大见访山公能饮酒,居士好弹筝。世外交初得,林中契已并。纳凉风飒至,逃暑日将倾。便就南亭里,余尊惜解酲。

  • 张九龄《道逢北使题赠京邑亲知》全诗赏析

    征骖稍靡靡,去国方迟迟。路绕南登岸,情摇北上旗。故人怜别日,旅雁逐归时。岁晏无芳草,将何寄所思。

  • 吴泰昌《红红的小辣椒》

    一九四六年春天,我从江西回到故乡当涂,开始上小学。两年后,母亲到县东北角一个偏僻的镇上教书,我也随着去,那年我十岁。记得是一个冬日的清晨,我们吃完早饭就动身。过了北门石拱桥,尽是山路。从小在江西逃难,

  • 《淮南子》解扁为东封 全文、注释、鉴赏

    〔人间训〕 解扁为东封 ① ,上计而入三倍 ② ,有司请赏之。文侯曰:“吾土地非益广也,人民非益众也,入何以三倍?”对曰:“以冬伐木而积之,于春浮之河而鬻之 ③ 。”文侯曰:“民春以力耕,暑以强耘 ④

  • 古代名句“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注释与译文

    【名句】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注释与译文]顶着凛冽寒风,才让人了解它那坚贞不屈的节操;背负着皑皑白雪,才显示出它那守志不移的心意。两句写松树的品格,旨在说明在严峻环境里最能考察识别坚强品格的道理。

相关栏目: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先秦诗歌
  • 元明清诗词
  • 汉魏六朝诗
  • 千家诗全集
  • 白渔诗集
  • 经典古诗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