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记
【题 解】
又名任光禄竹溪记。作者唐顺之的舅父任光禄在荆溪上修筑园林,园中遍植绿竹,而不种其他树木。他请唐顺之为其园林作“记”。唐顺之就写下了这篇竹溪记。文章借助对竹子生长特性及一般人对其喜好不同的描写,赞扬了任君孤芳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流露自己的追慕与崇敬之情。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竹溪记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应舅父之约为竹园写记,所记的中心事件是作者舅父任光禄治园植竹一事,但作者没有按一般“记”的格式把笔墨落在竹溪园本身的结构、布局等情况上,而是围绕任君爱竹这个中心,通过反复对比、衬托,讥笑批评了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或贱竹的怪现象,赞扬了任光禄知竹、爱竹和不慕繁华、不盲目追求流行的孤高独立的人品。文章开始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论述世人对竹的态度,其中有“斩竹而薪之”的江南人,有“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的京师人,还有“一旦见竹”,“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的绝徼海外之人。将这三种人不同的好恶之情形成对比,充分显示出世人“物去乡则益贵”的心态,从而得出“事之好丑,亦何尝之有乎?”的结论,表现了对竹子和人才的不幸命运的愤愤不平,抒发了对世俗偏见的强烈不满之情。而这一番议论的真实意义,是在文章提出任君治园植竹一事之后才显露的。正因为前文有了足够的铺垫,任君之举才显得如此不同一般。而他那轻描淡写的表白“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与他的举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引领人们去探究他植竹的意义:任君之贵竹在于知竹,知竹又在于他的人格与竹自有某种相同之处。作者由此作出了合理推断,即使居住地不产竹,任君必力致之;即使有足够的力量致奇花石,他也无意于此。进而正面歌颂任光禄的人品:他虽然生长于热闹繁华的环境,却鄙弃富人所嗜好的纸醉金迷,孤高独立,这肯定是从竹中得到了神韵。最后,作者以一声长叹收束全文。全文明里写竹,暗里写人,借写竹子来赞扬竹溪主人,可见作者布局之精巧。
-
水绿南薰殿。花红北阙楼。莺歌闻太液。凤吹绕瀛洲。素女鸣珠佩。天人弄彩球。【毛求】今朝风日好。宜入未央游。
-
绿塘新水平,红槛小舟轻。解缆随风去,开襟信意行。浅怜清演漾,深爱绿澄泓。白扑柳飞絮,红浮桃落英。古文科斗出,新叶剪刀生。树集莺朋友,云行雁弟兄。飞沉皆适性,酣咏自怡情。花助银杯气,松添玉轸声。鱼跳何事
-
[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首诗作于
-
从楚辞《渔父》开始,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往往都是隐士的化身,这首词也不例外。吴镇性情孤峭,中年一度杜门隐居,《渔父》词所表现的正是一种隐逸情趣。
-
水。至清,尽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时行时止。道性净皆然,交情淡如此。君游金谷堤上,我在石渠署里。两心相忆似流波,潺湲日夜无穷已。
-
辞君岁久见君初,白发惊嗟两有余。容鬓别来今至此,心情料取合何如?曾同曲水花亭醉,亦共华阳竹院居。岂料天南相见夜,哀猿瘴雾宿匡庐。 作品赏析岁久:一作虽久。
-
亲故寻回驾,妻孥未出关。凤皇池上月,送我过商山。
-
同心忽已别,昨事方成昔。幽径还独寻,绿苔见行迹。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忧来结几重,非君不可释。
-
西鄂该通理,南阳擅德音。玉卮浮藻丽,铜浑积思深。忽怀今日昔,非复昔时今。日落丰碑暗,风来古木吟。惟叹穷泉下,终郁羡鱼心。
-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翻译|赏析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