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邓剡》原文与赏析
邓剡
雨过水明霞, 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懊恨西风催世换, 更随我, 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 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只有南来无数雁, 和明月, 宿芦花。
邓剡名光荐,字中甫,庐陵吉水(今江西吉安市)人,和文天祥是同乡。宋理宗时中进士,因见权奸当道,长期隐居在家。德祐元年(1275)元军渡江,太皇太后谢道清发出哀痛诏,文天祥毁家纾难,招募义军勤王,他踊跃参加,一直与文天祥在一起战斗。后被俘,宁死不屈,以节行著称。
这首词是他在金陵时写的,金陵是宋朝的陪都,建有行宫,作为一个亡国囚虏,禁闭于此,感触更深。
上阕即景生情,词人看见秋深了,叶落了,虽然雨过水清,月明霞瑰,潮汐涨落,两岸沙白,但是凛冽的西风毫不留情地随之而来了。季节的变换,不禁使词人联想到朝代的更替,故国有如明净柔和的秋景,而今却是萧瑟的寒冬,令人倍感凄凉。特定的身世、特定的境遇,对自然界就会产生这种特殊的感受,从而可见词人念念不忘亡国之痛。
这时,他更感到孤寂,肝胆相照的挚友文天祥离开了他,被押北上,存亡未卜,凶险不可逆料。自己羁囚于此,病魔缠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虽然还在故土,却有沦落天涯之感。这种沦落天涯之感,也正表达了故土已非我有的亡国哀痛,见景生情,寓情于景,悲者所见,满眼皆悲。
下阕由景转入事,眼前的金陵,自六朝以来就金粉豪华,名闻于世。如今却是如此之寂寞,今昔对比,更令人怀念繁华的故国,越怀念,就越产生沉重的寂寞之感。看吧,乌衣巷口日斜斜,啊!这里原是最繁华的地方,晋时是名门望族集居之地,这里不是有故国的行宫吗?正是西风残照,宋家陵阙,不禁令人产生“黍离”之悲。看!双双燕子,如今飞入谁家?这里巧妙地糅进刘禹锡乌衣巷诗意,“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并注进了新的内涵,新的感情,于是境界更为深远沉挚。
下阕亡国之痛贯穿了所见的一切事物,人越是在孤独寂寞悲苦之中,越会产生无穷的联想,而所想到的一切,无不更增加了自己的悲痛,所见所述的桩桩件件,无不增强了这种氛围,艺术上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
文天祥在金陵时曾建议邓剡将所写之诗编成集,并评其诗道:“其惨戚感慨之气结而不伸,皆于诗乎发之,盖至是动于性情, 自不能不诗”,说他的诗篇“浑涵有英气,锻炼如自然”,真是知音的评。 ()
-
南朝民歌忆梅下西洲, 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
-
东君无情,一时间姹紫嫣红皆黯然失色。而春光却不顾人们的挽留和叹息,仍抛下满天白絮,径自离去,以至作者急得连声呼唤“春住”。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
作者: 王春来
-
雪拥衡门水满池,温炉卯后暖寒时。绿醅新酎尝初醉,黄纸除书到不知。厚俸自来诚添滥,老身欲起尚迟疑。应须了却丘中计,女嫁男婚三迳资。
-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① 》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②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③ ,惟余莽莽 ④ ;大河上下 ⑤ ,顿失滔滔 ⑥ 。山舞银蛇 ⑦ ,原驰蜡象 ⑧
-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去岁奔波逐馀寇,骅骝不惯不得将。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当时历块
-
夜半乐柳永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
-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 (1) ,苏州之邓尉 (2) ,杭州之西溪 (3) ,皆产梅。 或曰: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以欹为美 (4) ,正则无景; 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
-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或相倍蓰(xǐ),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巨屦(jù)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
原文 武德 1 四年,王世充平后 2 ,其行台 3 仆射 4 苏世长 5 ,以汉南归顺。高祖责 6 其后服 7 ,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 8 ,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