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西汉)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从20岁起游历全国各地,考察史迹,采访史料,收集历史传闻轶事,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8),他继任父亲太史令的官职。三年后他24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司马迁因替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之事辩解,激怒了汉武帝,被下狱治罪,次年受腐刑(阉割)。出狱后,汉武帝让他做中书令。司马迁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发奋著书。约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公正的批判精神。他的进步思想在史记中有四个方面的表现: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封建暴政的反抗;热情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
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大部分,共130篇,约52万字。它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竭力做到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历史,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还非常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史记的叙事简明生动,尤其是富有戏剧性场景的描写,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司马迁极少用排比铺张的骈文,却形成了自己既朴素简练、通俗流畅,又舒缓从容、庄谐有致的富于变化的语言风格。史记的语言历来被奉为古文的最高成就。
入选教材作品
1。陈涉世家(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四册)
2。田忌赛马(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下册)
3。 周亚夫军细柳(语文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下册)
-
题解 这首诗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天宝四年(745),李白由山东南游吴越,天姥山是浙江的名山,李白很神往。他在即将登临吴越名山胜水时,激起了对天姥山的憧憬。于是写了这首诗,展示诗人自己不与世俗同
-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出处】唐王维《青溪》。 【翻译】溪水在乱石中流动,发出激越的声音,深松里显出了静谧的山色。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动静相间,以动衬静, 同时又以听觉上的声响来显现视觉上的
-
玄奘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高僧,正值戒日王执政时期他出访了印度,在当地访问、考察和学习多年。回国时带回许多佛经,回国后写出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这一壮举不愧为中印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他的著作是了解印度古
-
一片他山石,巉巉映小池。绿窠攒剥藓,尖硕坐鸬鹚。水底看常倒,花边势欲欹。君心能不转,卿月岂相离。
-
都人布金地,绀宇岿然存。山气蒸经阁,锺声山国门。老杉春自绿,古壁雨先昏。应有幽人屐,来留石藓痕。
-
沙门竺法頵远还西山,作诗以赠,因亦嘲之。省其二经,聊为之赞。郁郁华阳岳,绝云抗飞峰
-
用歌谣影射对手,扩大影响,引起别人关注,从而达到除去对手的目的。 南北朝时期,北齐左丞相斛律光(字明月) 智勇过人。北周大将韦孝宽很忌恨这个对手的实力。此时,北齐君主年幼无知,朝中大臣互相勾心斗角,争
-
作者: 吴泽永
-
【经文】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 ① 。霜露既降 ② ,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 ③ ,如
-
程颐《养鱼记》 书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 2 ,见其煦沫也 3 ,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 4 。支颐而观之者竟日 5 。始舍之 6 ,洋洋然 7 ,鱼之得其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