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暄风迟日春光闹赏析》
此为春闺怨词。一开始词人用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春日冶游图景,“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虽无一字及人,而人其中。“暄风”,即春风。萧纲纂要:“春曰青阳……风曰阳风、春风、暄风、柔风、惠风。”“迟日”,即春日。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而暄、迟二字,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春光闹”显然是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化用,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葡萄水绿”乃以酒喻水,本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则暗示着游春者为大好春光陶醉,不徒形容水色可爱。
春天的良辰美景同时便是触发隐衷的媒介。上片歇拍“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二句,就是由乐转悲的一个过渡。虽然看起来只是写景,似乎船儿划到一个开阔去处,水平岸低,时闻杜鹃。“芳草”,“杜鹃”等语汇与意象有其特殊的内容积淀。芳草萋萋的景色,常回来暗示着情亲者的远游未归。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不如归去”的鸟语,更坐实和加重了这一重暗示。如范仲淹子规:“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春游归来,兴尽怨生。只“未寝”二字,便写出女主人公愁极失眠,同时完成了时间由昼入夜的转换,一石二鸟。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这个不眠的春月夜,女主人公独个儿喝起闷酒来了。“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两句之妙,妙由花影而见月,由醉颜而示闷。空灵蕴藉,颇有余韵。“花影”由廊外移入“廊腰”,可见女主人公花下对月独酌已久。而喝闷酒最易醉人,看她已不胜酒力,面泛红潮了。如此复杂的心绪,如此难状之情景,词人笔下表达得竟是如此轻灵。虽“语不涉己”,已“若不堪忧”。
这首词巧用比兴与暗示,用语措词空灵多变。虽然词中袭用了“花间派”词的传统手法,但风格婉约,自有一番动人魅力。
-
安晚帖 清·朱耷作 纸本水墨、淡设色 纵三一.七厘米 横二七.五厘米 藏日本京都住友泉屋博古馆 八大山人在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六十九岁时,创作了一部以“安晚”为题的画册,集山水、花果、鱼鸟、猫
-
作者一说是孟浩然。诗以“望”字为核心,移步换景,抓住人在船中视角不断变化的特征,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扬子江秋景图,寄予了诗人淡淡的思乡愁绪。
-
【名句】既知教 ① 之所由 ② 兴,又知教之所由废 ③ ,然后可以为 ④ 人师矣。 【注释】①教:教育。②所由:由于什么原因。③废:败坏。④为:做。 【释义】既要懂得教育因何原因而兴起,又懂得教育为何
-
【名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语出《宋书·宗悫传》。愿意趁着有利的风势,破万里浪,奋勇前进。南朝宋代宗悫年少的时候,叔父炳问他的志向,宗悫回答了这句话。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来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
-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 ① ,贫贱不能移 ② ,威武不能屈 ③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二) 注释 ①淫:浸淫,动荡人心。②移:移志,变节。③屈:弯曲,屈服。 【译文】 孟子说:“富贵逸乐
-
林散之 千载斯人迹已陈,唯余真理曜乾坤。 请看雨湿墙头处,月影参差入漏痕。 林散之(1898—1989),当代书法家、画家、诗人。原名以霖,字霖,号三痴,即取痴于诗、书、画之意,后改名散之,为“三痴”
-
一译“客观联系物”、“客观关联物”。指象征派诗人藉以表现某种诗情所描述的物品、某种情况或一系列事件等。 客观对应物的理论是象征主义
-
韩愈诗《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
-
《杜鹃花·山石榴寄元九》咏杜鹃花诗鉴赏 白居
-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