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莱老《西江月海棠》咏海棠诗赏析
海棠·西江月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李莱老
绿染晓云冉冉,红酣晴雾冥冥。银簪悬烛锦官城,困倚墙头半影。雨后偏饶艳冶,燕来同作清明。更深犹唤玉靴笙,不管西池露冷。
这首词咏海棠。
先看开头两句:“绿染晓云冉冉,红酣晴雾冥冥”。前一句咏叶,后一句咏花。碧绿的叶子好象染过一样,早上天边冉冉飞起的云彩也被映得发绿了;盛开的红花象醉酒女子的容颜,娇艳、美丽,在朦胧的晴雾里更显得可爱。这两句除了叶和花本身颜色的描摹(“绿”、“红”),更注意了海棠所处环境的渲染。有了“晓云”、“晴雾”,这“染”、“酣”二字才有了着落,因为“云”、“雾”暗示着雨(观下文可知),雨水滋润,叶和花才更鲜嫩、饱满;但是如果雨未停歇,这两个字恐怕也不好下笔,只有在“晓”“晴”之后,云雾欲散未散的不太分明的时候,才会有这些景象。真不知作者费了多少推敲的工夫才想出这等贴切传神的文字来!
三、四句:“银簪悬烛锦官城,困倚墙头半影”,写海棠的形、态。“银簪悬烛”象海棠所开之形,比如陈允平思佳客写海棠“数枝夜色当银烛”,跟这也很相近。海棠品种繁多,其中有一种垂丝海棠,花如胭脂而稍带粉白,此处所写大概就是这种吧?“锦官城”指成都,杜甫春夜喜雨诗中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处虽然不一定是有意用典,但在潜意识中借用了杜甫诗意还是可以肯定的。“困倚”句写海棠的神态,是结合眼前景物从第二句的“酣”字想出来的,细针密线,丝毫不露。
到此为止,整个上片从海棠的叶、花、形、态等不同角度加以勾勒,绘形绘神,细腻逼真。下片则换了一副笔墨。
“雨后偏饶艳冶,燕来同作清明。”有承有转。说它“承”,是因为这两句照应了开头的“云”、“雾”二句;说它“转”,是因为它不仅在写海棠本身,而且在写海棠的神韵、品性。“饶”是多的意思。清雨过后,海棠花更加艳丽,这美丽的花儿同新来的呢喃的燕子一起构成了清明时节喧闹热烈的春天。据一些史籍和笔记记载,南宋时人每至清明便要扫墓、赏花,车马络绎不绝,所赏花中海棠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尽管这里写的是成都,但那情景不至于相差太远吧。
结尾两句写赏海棠。“更深犹唤玉靴笙,不管西池露冷,”“玉靴笙”,其义不详。唐圭璋先生词话丛编所收录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浩然斋词话李莱老词条后案语说:“案‘玉靴笙’三字未详其义,疑有误。”但词的意思还是不难理解的,在夜阑更深之时,词人还清兴不减,全不管池边露湿风寒,犹自传唤乐人吹笙作乐,继续赏花。一片惜花之情由此可见了,这不禁令人想起了苏轼海棠诗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也令人想起陆游花时遍游诸家园诗:“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春日损红芳,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虽时代暌隔,而心同一理。在那个时代,赏花惜花虽然多属于富有阶层的闲情或文人墨客的雅兴,但也不可否认在这些诗词里有作者的美好追求。
-
【名句】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行好为善的人受贫受苦,生命得不到保障,往往短命早死; 而那些作恶的坏人倒享受荣华富贵, 延年长寿。这是冤枉的窦娥临死时对当时是非颠倒、暗无天日的封建社
-
正抽碧线绣红罗,忽听黄莺敛翠娥。秋思冬愁春恨望,大都不得意时多。
-
宝剑匣中藏,暗室夜常明。欲知天将雨,铮尔剑有声。神龙本一物,气类感则鸣。常恐跃匣去,有时暂开扃。煌煌七星文,照曜三尺冰。此剑有人间,百妖夜收形。奸凶与佞媚,胆破骨亦惊。试以向星月,飞光射搀枪。苍之武库
-
沙草新雨地,岸柳凉风枝。三年感秋意,并在曲江池。早蝉已嘹唳,晚荷复离披。前秋去秋思,一一生此时。昔人三十二,秋兴已云悲。我今欲四十,秋怀亦可知。岁月不虚设,此身随日衰。暗老不自觉,直到鬓成丝。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小孩子古诗词唯美的句子,内容包括10首描写儿童的诗句,形容少年美好的诗句,形容孩子的美好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松
-
鹿虔扆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
-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清明散文(精选50篇),希望有所帮助!
-
(明)杨基 春色醉巴陵①,阑干落洞庭②。 水吞三楚白③,山接九疑青④。 空阔鱼龙气, 婵娟帝子灵⑤。 何人夜吹笛? 风急雨冥冥⑥。 【题解】 此诗描写登岳阳楼所见洞庭湖浩瀚气象, “水吞三楚”,“山接
-
苏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万事顺利古诗词,内容包括求事事顺利的古诗,表示一切顺利的诗句,关于顺利的诗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唐代李白的《行路难》。译文: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