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介福《疏影西山探梅》咏梅花诗赏析
梅花·疏影西山探梅咏梅花诗鉴赏
周介福
春光袅娜,趁昨夜雨晴,翠微重过。料得苔枝,连日东风,未怕禅关深锁。转恰竹外横斜影,担不起、万千繁朵。倩林禽、护惜寒芳,休任蝶残蜂涴。似尔冰肌玉骨,向空山托足,清瘦如我; 我已年来、消解尘缘,颇爱烟霞清课。相逢未敢参禅悦,怕鼻戒、 闻香先破。 听夕阳、槛外钟鱼, 几片冷云敲堕。
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地处北京市西郊,众山连亘,风景秀丽,其中著名者有翠微山、香山等。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词人怀着适宜的心情重上西山探梅,留下了这首咏梅词。
“春光袅娜,趁昨夜雨晴,翠微重过。”词的起首三句,先交代了探梅的时间,一个“重”字,说明是再次寻访。也许,在这以前词人曾不止一次登山探梅,然而冰封雪欺,禅门常扃,花信杳然。昨宵一场春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早上醒来又恰是雨过天晴,春风骀荡,于是词人兴致冲冲重来翠微山上,探视久违的梅花。尚未及相见,一路之上,词人的一颗心早已为梅花所占据了。词人设想着,尽管山中佛寺幽邃,院门深锁,但却挡不住春天的脚步,经过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浸润,梅花定是万朵攒云,千枝堆雪了。然而转念又一想,如此繁盛的花朵,那清瘦的梅枝岂能禁受得起?这倒要叫惜花的词人左右为难了。接着词人再生妙想:请那林中的鸟儿悉心守护这报春的花朵,勿使粉蝶黄蜂这些“花小人”污损了她的芳姿。其实,这也和担心梅枝禁不起繁花一样,不过是多余的忧虑,而这一切又都是出自对梅花的痴情和爱心。以上一路写来,环环紧扣,生动展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关切心理。
词的下片由物及人,由赋花转为抒情,表达出词人超尘绝俗的淡泊之志。“清瘦如我”一句,巧妙地把“梅”和“我”连接在一起,明写梅如我之清瘦,暗写我之清瘦如梅,用意深厚,耐人寻味。梅花托足空山,而我这一向也参禅悟道,吟赏烟霞,俗念渐消,“我”和“梅”之间因此便有了相通之处,这大概就是词人所以来到西山探梅的主要原因吧。西山多佛寺,正是远遁尘嚣的清净之域。“我已年来”两句,可以说是词人鄙弃世俗的心态的自我剖白,但这并不等于说词人果真要遁入空门了。此种笔法,切勿看得过死。“相逢未敢参禅悦,怕鼻戒、闻香先破”两句,仍以禅语出之,实是用侧笔赞梅。山中相逢,梅花那仙姿逸韵、扑鼻幽香,足以使人情移魂销,甚至看一看、闻一闻,便会情不由衷地破了佛门清规,欲念顿生。这真是对梅花的绝好赞赏。结尾两句由嗅觉转写听觉,采用了“篇终接浑茫”的笔法。木鱼声声,古钟阵阵,那山,那寺,那花,那人,都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暮色之中了,全曲就在这钟鱼声中打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
这首词以探梅为题,没有去直接描述梅花的姿容形貌,而是重在抒情,揭示了探梅时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词的下片措语颇具禅意,更平添了词句的韵味和魅力。
-
南堂五首(选二)其一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其五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
-
【题解】 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这首七绝约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或十三载秋游宣城时。此时距其天宝三载被迫离开长安已经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诗以拟人的手法,既写出了敬亭山
-
苏辙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复而解弛,散柯布叶,逮冬而遂; 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 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 均一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走进西部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有关西部的古诗词,关于西部的古诗,有关中国西部的古诗。《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
《惜予不及见 杨士奇 陈孟洁 刘伯川》原文、出处、述要和作者资料
杨士奇年十四五时,与陈孟洁谒伯川村中,二子皆故人子,留款特厚。一日雪霁酒酣,伯川命各赋诗言志。孟洁赋云:“十年勤苦事鸡窗,有志青云白玉堂。会待春风杨柳陌,红楼争看绿衣郎。”士奇赋即景一首云:“飞雪初停
-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
【注释】:此词是作者在冬日一个拂晓上路时怀念他的妻子而写的。词的上片写晓行景色,下片写怀人情思。上下两片一因一果 ,一景一情 ,结合得天衣无缝,写景 、抒情相得益彰。《直斋书录解题》谓刘一止“尝为晓行词盛传于京师 ,号刘晓行,”可见时人对此
-
兰香爇处光犹浅,银烛烧时焰不馨。好向书筇一窗下种,免教辛苦更囊萤。
-
【3779】未来属于中国:汤因比的中国观(〔日〕山本新等著,吴栓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6万字,2018年2月第1版,30元)△3部分:①对当代
-
作者: 冯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