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卿《枯梅》咏梅花诗赏析
梅花·枯梅咏梅花诗鉴赏
史文卿
樛枝半著古苔痕,万斛寒香一点春。
总为在今吟不尽,十分清瘦似诗人。
史文卿的这首“枯梅”诗,只是千百篇宋人咏梅诗中的一首,虽称不上名篇,但还是很有特色的。特别是后边两句,值得称道。
本诗名为枯梅,写的其实是一棵老梅。范成大的梅谱中说,绍兴、吴兴一带有一种古梅,其枝樛曲万状,苔藓鳞皱,封满花身。另外,梅花愈古老愈显得苍劲古朴,故有“老梅花,少牡丹”之说。“樛枝半著古苔痕,”樛,是指树木向下弯曲,古苔指有古苔留在梅枝上。全句是说,弯曲的树干上,有一半残留着古苔。宋人吴文英在花犯·谢复庵除夜寄古梅枝中,曾用“古苔泪稍霜千点”的词句去形容古梅枝。“万斛寒香一点春。”就在这弯曲的老梅枝上,开放着一点点花,但传来的香气,却很浓很远,仿佛有千斛万斛。斛是古代的一种量器名,这里只是用“万斛”形容花香之浓之多。春在这里是指开花。一棵偌大的老梅树,只开了那么一点点花,看起来的确是一株枯梅了。以上两句,从正面描写了枯梅的枝干、小花和浓香。古代的咏花七绝,都是上两句实写,下两句议论或抒情,这首诗也正是如此。
“总为古今吟不尽,十分清瘦似诗人”,梅花啊梅花,古往今来,为什么人们总是不间断地吟咏你呢?噢! 我明白了,因为你与诗人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清高瘦削。在这里,梅即诗人,诗即梅花,诗人与梅花已经合而为一了。宋人用诗人比喻梅花的,并不只史文卿一人。比如:刘克庄在落梅中,就有这样的诗句:“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这里的“迁客”指唐代大文学家、诗人韩愈,骚人则指屈原。也有用诗句比喻梅花的,如徐玑的梅,“不厌垅头千百树,最怜窗下两三枝,幽深真似离骚句,枯瘦犹如贾岛诗”。但这毕竟比不上本诗的明了干脆。同时,这两句诗也揭示了一条道理,那就是只有写人写物有相似处或相通之点时,物才触成为人吟咏的对象。
-
【原题】:夜行潭溪上念仲原致中乔年茂元伯达皆有入山期以诗趣之
-
古文·原谤 皮日休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 未
-
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雨中衣半湿,拥鼻自知心。
-
《辛弃疾《贺新郎》》是唐宋词中的经典之作。词中表达了作者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同时流露出对于逝去的爱情的伤感之情。通过对春光、花开、人生的描绘,使整首词充满了动人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这首词以其深情的笔墨和细腻的描写,成为了传世之作。
-
[汉]民歌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
-
水绕袁城楼,山围戏马台。古来豪杰地,千载有余哀。隆准飞上天,重瞳亦成灰。白门下吕布,大星陨临淮。尚想刘德舆,置酒此徘徊。尔来苦寂寞,废圃多苍苔。河从百步响,山到九里回。山水自相激,夜声转风雷。荡荡清河
-
清·顾炎武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3,纪政事也,察民隐也4,乐道人之善也。
-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十一日,宗元白 2 :辱书云欲相师 3 ,仆道不笃 4 ,业甚浅近 5 ,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6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7 ,乃幸见
-
作者: 杨光治
-
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祠南。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银鞍绣毂往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