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夜看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夜看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温庭筠
高低深浅一阑红,把火殷勤绕露丛。
希逸近来成懒病,不能容易向春风。
牡丹其花色较多,有红、黄、白、粉紫、墨、绿、蓝等之分,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一种花。夜晚观花大概是唐人的一种习惯,白居易诗亦云:“夜惜衰红把火看。”
唐代盛栽牡丹,不仅官府栽培甚多,而且私人家亦大量养植。这首诗所咏的当是红牡丹,从首句即可看出,所谓“高低深浅一阑红”,突出艳丽无比的花色。由于花的长势大小不一,自有高低之分,“深浅”,是谓花的颜色程度之不同,有浓些的,有淡些的,并非色杂。“一阑红”,整个园圃种的都是红牡丹。牡丹花大瓣多,姿丰典雅,正当盛开之际,一簇簇、一团团,尤其在夜晚看去,满眼尽是肥大的花朵,几乎把叶子都遮盖了,一个“红”字概括了整个花圃的全貌。诗人从大处着眼,以鲜明的笔触勾画了它的引人入胜的景象,表现了它的自然之美,给人以总的印象。赏花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它可以使人乐而忘忧,排遣苦闷,得到美的陶冶,精神上的享受,更何况是夜里观赏,岂不更富有诗意和兴味。“把火殷勤绕露丛”,真实地写出了夜看牡丹的具体情形:原来有仆人举着火把在前边引路,照着花阑周围的小径,一方面要小心翼翼地走,避免踏伤脚下近处的花,又要服侍好看花人,让人看得分明,时而谈及有关牡丹及其它的一些事,诗中“殷勤”一词正表达了这样的多层意思。趁着火把的光亮,他们在花阑绕来绕去,看那牡丹的花与叶挂满露珠,分外妩媚鲜艳,真是别有一番风韵意态,久久不愿离去,以至连衣襟恐怕也为露水沾湿,即使这样,心情上是分外高兴的。
第三句“希逸近来成懒病”,“希逸”是谢庄的字,刘宋时人,庄素多疾,不愿居选部,曾与江夏王义恭笺自述:“禀生多病,天下所悉,两胁癖疾……眼患五月来便不复得夜坐”,借以辞官。这里诗人用以说明自己的怏怏不快,多闭门少出。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其遭际说来,大概是生活或仕途上颇有隐痛之处,他的落拓不羁的思想性格也往往导至他对现实的不满而有所发泄。
“不能容易向春风”,正是在以上所说的心情下,自己不常涉足于外,更少游览。按理说,在春天的怀抱里,百花盛开,莺歌燕舞,一切充满生机,观赏大自然之美会陶冶人的心灵,而诗人却少有这样的情怀和兴致,可见他感情上的负荷是很沉重的,郁郁寡欢。那么这次能在夜晚观赏牡丹,难道是心态的失常吗? 对此我们尽管无法知道,但有一点则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牡丹的美丽实在对诗人产生了神奇的魅力,才吸引他那样去做,从而更突出了牡丹花的高贵。
-
这首诗首四句忆昔,叙述绿珠初进石家并倍受石崇的怜爱;次四句指出绿珠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最后四句,紧承前诗,叙写绿珠的惨死,语言中充满悲愤。全诗虽咏绿珠,实则借以抒发诗人对其侍婢窈娘的爱恋和对武承嗣的怨愤。诗分三节,每四句一节,意随韵转,
-
瘴茅葺为宇,溽暑常侵迹适有重膇疾,蒸郁宁所宜。东邻幸导我,树竹邀凉飔。欣然惬吾志,荷锸西岩垂。楚壤多怪石,垦凿力已疲。江风忽云暮,舆曳还相追。萧瑟过极浦,旖旎附幽墀。贞根期永固,贻尔寒泉滋。夜窗遂不
-
爱琴爱酒爱诗客,多贱多穷多苦辛。中散步兵终不贵,孟郊张籍过于贫。一之已叹关于命,三者何堪并在身。只合飘零随草木,谁教凌厉出风尘。荣名厚禄二千石,乐饮闲游三十春。何得无厌时咄咄,犹言薄命不如人。 作品赏
-
桃红柳绿,莺歌蝶舞是诗人笔下常状之景,这首诗不同流俗的是写桃,首句“上苑桃花朝日明”不用其红,而是用一“明”字,突出了桃花的鲜艳,也点出了阳光的明媚。宋代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字,或许也借鉴了此诗吧。“兰闺艳妾动春情”,身居“
-
丹青引①赠曹霸将军 杜甫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②。 英雄割据③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④。 |学书初学卫夫人⑤,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
-
漓江,一名桂水,又叫桂江,发源于广西桂林东北兴安县猫儿山,与湘水同源,至分水岭与湘水“分离”,因此北去叫湘江,南流叫 “漓江”。它流经桂林、阳朔,在梧州汇入西江。漓江以水质澄清而著名,一江碧水,蜿蜒曲
-
上片“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写出词人内心的寂寥幽暗、孤独凄冷的深层感受。“西楼淡月凉生晕”句,可谓情景交汇,含蓄蕴藉。然其妙处却在移情于物,颇有“通感”技艺,月晕,此乃视觉意象;而“淡月”,已具有了某种心理因素,是感觉意象;
-
作者: 崔曙庭 《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文件汇编
-
何处醉春风,长安西复东。不因俱罢职,岂得此时同。贳酒宣平里,寻芳下苑中。往来杨柳陌,犹避昔年骢。
-
●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停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