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岳《江神子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江神子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方岳
窗绡深隐护芳尘。翠眉颦。越精神。几雨几晴,做得这些春。切莫近前轻著语,题品错,怕渠嗔。碧壶谁贮玉粼粼。醉香茵。晚风频。吹得酒痕,如洗一番新。只恨谪仙浑懒却,辜负那,倚阑人。
中国古典诗歌中往往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譬谗佞,形成了以物比人,以仙比俗,以男女比君臣等多种多样的比体诗,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艺术表现传统。
词也是如此。作词“纵是花卉之类,亦须略用情意,或要入闺房之意。”(乐府指迷(宋)沈义父)。南宋词人方岳的这首词,正可视为比兴体词创作的成功范例之一。在这首词中,比兴的运用不仅限于拟花于人,以人喻花,而且已达到人花迭映、水乳交融的境界,以致使初读者会产生一种幻觉:不知其是咏花,抑或是咏人?
这首词上片着意于描写牡丹娇媚的气韵。“窗绡深隐”,正如金屋藏娇;翠眉颦蹵,恰是深闺少女闲愁万种。然作者此处并非写人,实是在写花中之王——牡丹。“几雨几晴,做得这些春”,原来这青春的丽影,也曾经历风雨烈炎,这美丽的花朵,或许还带着雨痕;但正是这带雨的花蕊沐浴于阳光才更觉光彩奕奕,才倍感情态可人。“切莫近前轻著语,题品错,怕渠嗔。”这里表面是作者自语(或是对同伴的劝阻),且不要上前去打搅了我们娇媚的少女,更不要对她品头论足;要担心,别惹起了这位女王的嗔怨和责备。言外之意似说,一切对牡丹的世俗赞美在这里都是累赘。这就既在我们面前活画出了媚而不俗、娇而含嗔的牡丹形象,少女形象,又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她有点谦卑的溺爱。这正是“略用情意”的结果。
如果说这首词的上片重心在写花的话,那么词的下片则正好相反:重心在写人。这里的人是一位“倚阑人”。从词义上看,似指一位女性。大约这位女性刚饮过“碧壶”琼桨,稍有几分醉意,经晚风一吹,那泛红的脸庞——“如洗一番新”——更是楚楚动人。面对此景此情,词人不由感到遗憾,古往今来多少的诗人呵,你们被人叹为“谪仙”,吟咏过很多女性,但为何此时却这样懒笔,为何独独辜负了这位“倚阑人”?
这首词的微妙之处在于,上下片之间形象塑造、作者语气态度等方面的对比映衬。从形象的描写上看,词上片牡丹花的形象,和词下片“倚栏人”的形象互相补充。花是娇媚含嗔,人是风流浪漫而略带孤寂(这是一种知己难觅的孤独、借酒消愁的高傲和故作放达的浪漫;也是作者孤傲心情的寄托)。词上片作者的“切莫近前轻著语”和词下片“只恨谪仙浑懒却”,从语气态度上看,前者是劝止人言,后者是怪人不语,但均为“爱惜”之意,可谓殊途同归。这种词的上下片的对比映衬,不仅使形象显得丰满生动,而且也显示了作者情感的一致性,全词艺术结构上的完整性。
同时,精巧的构思,细腻传神的描写,也是这首特殊的比体词成功的因素之一。
-
天阴着,不到五点,就黑雾蒙蒙的只能看见个影子。哗啦啦的车轱辘响起时,小卖部前的人们不看也知道,小点过来了。小点手上拄着两截短短的棍
-
元龙本志陋曹吴,豪气峥嵘老不除。失路今为哙等伍,作诗犹似建安初。西来为我风黧面,独卧无人雪缟庐。留子非为十日饮,要令安世诵亡书。
-
古诗词诵读明月几时有串联词(以明月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及串词原创)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诵读明月几时有串联词,内容包括关于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串联词,诗朗诵明月几时有之后是舞蹈荷塘月色,写几句串联词,以“明月”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及串词(原创)。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xuelong531明月从古至今它一直是诗人的宠儿,在诗人的笔下它是懵懂时的好奇之源;它是年少轻
-
二十四释盗遗布二十四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
-
“丁香结”,词牌名,以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诗句意为名。双调,九十九字。前片九句,五仄韵;后片十句,五仄韵。 “香袅”三句,化用李商隐“客散酒醒深夜后,犹持红烛赏残花”诗意。一“曾”字,点出这是追忆夜赏海棠花。此言词人回忆起从前有
-
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作者: 〔黎巴嫩〕纪伯伦 【原文】: 太阳从那些秀丽
-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班师诏来已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高
-
杀群牛喻 【原文】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头牛,常驱逐水草,随时餧食。时有一虎,啖[1]食一牛。尔时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