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修身用典名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之江新语·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等文中引用
■解读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有一句名言,鸟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也不能飞翔了。这句话,对于做人做官都有深刻启示。一个人欲望太强,就会在各种诱惑面前迷失心智;一个人急功近利,势必缺乏长远目光和毅力恒心。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对领导干部而言,更是心态决定状态。没有淡泊宁静的心态,在市场浪潮带来的消费主义面前,在经济繁荣带来的物质诱惑面前,就难免会有公权私用的冲动。只有从内心涵养一汩清泉,才能在诱惑面前做到百毒不侵,在欲望面前做到金刚不坏。力戒浮躁,就要坚守做人的操守和从政的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看待进退流转,淡泊处世,静心思考,磨炼意志,砥砺志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原典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释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名言,世人多以为出自诸葛亮。其实,早在西汉初年,这句话就记载在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中。原句为:“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语浅而意深,富有哲理,采用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方法,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为了日后的“致远”。通过学习明志,宁静修炼,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以轰轰烈烈干出一番大事业。
三百多年后,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用了这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同‘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罗贯中所撰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二顾茅庐,看到诸葛草庐中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处以肯定句式取代了否定之否定句式,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理念广为流传。
-
老色日上面,欢情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今犹未甚衰,每事力可任。花时仍爱出,酒后尚能吟。但恐如此兴,亦随日销沉。东城春欲老,勉强一来寻。
-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术解》王武子善解马性条注引 《语林》(晋 裴启撰):武子性爱马,亦甚别之。故杜预道:王武子有马癖,和长舆有钱癖。武帝问杜预:卿有何癖?对曰:臣有 《左传》癖。《晋书杜预传》:时王济
-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出处】唐王维《 伊州歌 》 【意思】夜夜对着清风明月苦苦想念离家的亲人,亲人从军在外到处征战已十年有余。亲人啊,离家时我再三
-
婕妤怨皇甫冉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皇甫冉(约717—约770),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新唐书
-
清贵州遵义地区方志。四十八卷。清郑珍、莫友芝撰。成书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郑珍,号柴翁,别号五尺道人,自称子午山孩、巢经巢主、小礼堂主人,晚号且同亭长。生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卒于同治
-
蜀道后期张说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世居河东
-
《玩偶之家》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1828—1906)的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显示了剧作家的思想体系与戏剧艺术技巧。女主人公挪拉与海尔茂结婚8年了,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在家里仍处在“玩偶”
-
龙眼与荔支,异出同父祖。端如甘与橘,未易相可否。异哉西海滨,琪树罗玄圃。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坐疑星陨空,又恐珠还浦。图经未尝说,玉食远莫数。独使皴皮生,弄色映琱俎。蛮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
-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①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①华、荣:花。“华”原指木本植物之花;“荣”本指草本植物之花。此处为避重复而交错使用,
-
本文形象生动而又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语言简练而又刻划细致、传神,发人深省的同时,也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