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同志引用魏源的这句话,提出了了解一个人能力的四个方面:短处、长处、长处中的短处、短处中的长处,也充分说明了识人之难。“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那种简单地以“不错”或是“不行”的模糊评价来决定干部是“上”还是“下”的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近距离接触干部,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解见识;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情怀;观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其境界格局;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要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节”中察德。这样才能做到知人善任。
■原典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惟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不然,但取己所明而已,但取己所近而已。
——﹝清﹞魏源默觚·治篇七
■释义
默觚是清末思想家魏源的哲学著作,撰于道光十五至十九年(1835—1839年)。“默”取自魏源的字“默深”,“觚(gū)”为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本书分学篇治篇两部分。
魏源在评价历代用人制度的得失和揭露清政府用人制度的弊端时,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思想:“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他指出,不了解一个人的短处,又不了解一个人的长处,不能发现一个人长处中的短处,也不能发现一个人短处中的长处,就无法合理用人、育人。为此,魏源提出了正确的用人育人方法:“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辟:同“避”,回避。认为用人就是用人所长,避人所短;教育人就是成人所长,去人所短。魏源的人才思想充满了辩证法,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
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修道而不贰 强本而节
-
古文观止·杨岘·安吉施氏遗著序 亡友安吉施君
-
【原题】:正德中朝士上长沙相公诗(或云长沙见此诗,感而去位)
-
我绝不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 会有任何障碍;爱算不得真爱, 若是一看见人家改变便转舵, 或者一看见人家转弯便离开。 哦,决不!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 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 爱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颗恒星,
-
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岐。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太尉击贼日,尚书叱盗时。大夫死凶寇,谏议谪蛮夷。每见如此事,声发涕辄随。往往闻其
-
周诉止魏王朝秦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周谓王曰:“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
-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述粹言,续绝学,遵启儒宋,若江河之行地;持正论,辟新径,独属道统,如日月之中天.》出
师道类名言赏析《述粹言,续绝学,遵启儒宋,若江河之行地;持正论,辟新径,独属道统,如日月之中天。》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晋]陶渊明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
-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