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寄黄几复》古诗词鉴赏
作者: 童继红崔承枢魏惠明
【原诗】: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1)。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2)。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3)。
【原诗作者】:黄庭坚
【导读入境】:
黄庭坚与黄几复少年交游,感情很深,为几复写过很多诗。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此时黄庭坚与黄几复已分别十年。当时黄几复在广州四会县,诗人在德州德平镇,这两个地方都是沿海地域。
我和老友几复一个在北海,一个在南海。隔海相望,彼此怀念却不得相见。听说有鸿雁传书的可能,我就托雁儿捎几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是为了那“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原因吗?想那很久以前,春风和煦,桃李芬芳。我们把酒论诗,山南海北,海阔天空。何等洒脱,又是何等惬意。而今,你我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痛人心脾的日子已延续了十年之久。当初“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欢会何其短促,而这“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飘泊又是多么漫长。现在你作为一个县的长官,清正、廉洁,家中贫穷无所有。你是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治国救民之中。你不求“良医”虚名,为民办实事,而且还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可结果呢?却多年得不到升迁,只能在充满瘴气的藤林隔着溪水听那猿猴发出的哀鸣。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老友间离别之情的诗。诗的内容情真意厚,感人至深。在写法上充分利用了对照的手法,“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哀”与“乐”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少”与“多”的对照。“一杯”欢情显得那么短暂,“十年”又是那么绵绵无期。快乐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眼前的思念都在强烈的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另一个特点就是善于用典,“寄雁传书”这是一个用得很普遍的典故。杜甫在秦州作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说“几时到”已是用法娴熟,然而,黄诗却在信手拈来之时,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点铁成金。“三折肱”,本出自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黄诗化用了“三折肱,知为良医”的典故,称赞了他的老朋友黄几复善于治国为民的政绩。
【思考题】:
这首诗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在内容上有些相似,试比较两诗表现手法的不同。
-
春日游山偶成林下扶藤杖,溪边整葛巾①。春风莫相妒,不是折花人。①葛巾,古代以尺布裹头为巾,并以纱罗布葛缝合。方的叫巾,圆的叫帽。【
-
【原题】:径山无畏老人从旁郡来解包武康观音院昨日访别云当走钱塘吴兴二郡谒林丰二主人仆怪其枯槁淡薄士当无求於世反从事於王公门墙壁下老人知仆意因云二公有道士我佛所谓大长者辈今佛长城在彼我当归之仆是其说作诗以饷其行老人常挂瘞鹤铭於府右自言得其行笔
-
泮水 作者: 干戈戎贵堂 【本书体例】
-
毛泽东诗词《七律·洪都》通过描绘洪都的自然景观和人民的乐观精神,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语言清新、形象生动,注释和鉴赏帮助读者理解诗意。在词人的笔下,洪都成了人们心中的理想之地,也展现了毛泽东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
雪髯霜鬓语伧狞,澹荡园林取次行。要识将军不凡意,従来只啜小人羹。(是日散父老酒食。)西园牡籥夜沉沉,尚有游人卧柳阴。鹤睡觉时风露下,落花飞絮满衣襟。郁郁苍髯真道友,丝丝红萼是乡人。(苍髯,松也。红萼,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每到秋来添,转添甚况味。金风动、冷清清地。残蝉噪晚,甚聒得、人心欲碎,更休道、宋玉多悲,石人、也须下泪。衾寒枕冷,夜迢迢、更无寐。深院静、月明风细。巴巴望晓,怎生捱、更迢递。料我儿、只在枕头根底,等人
-
新花临曲池,佳丽复相随。 鲜红同映水,轻香共逐吹。 绕架寻多处,窥丛见好枝。 矜新犹恨少,将故复嫌萎。 钗边烂熳插,无处不相宜。 宫体诗也并非都是轻浮淫靡之作。梁代诗人刘缓这首宫体《看美人摘蔷薇》,就
-
阳春白雪: 指战国时楚国高雅的歌曲名。下里巴人: 指战国时楚国民间流行的通俗歌曲名。源于战国时期。《文
-
张栻:南岳游山唱酬序(节选) 张栻栻来往湖湘逾二纪,梦寐衡岳之胜,亦尝寄迹其间,独未得登绝顶为快也。乾道丁亥秋,新安朱熹元晦来访予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