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
杜甫,卷二绝句已介绍。诗题千家诗原作观李固言司马题山水图,费解。此据杜甫诗集原题改正。原诗共三首,此为第二首。清仇兆鳌将此诗编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是年杜甫由梓州携家往阆州拟出蜀,三月严武复镇蜀,相邀,杜甫遂携家返成都。此诗似在成都作。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四题下注:“李固当是蜀人,其弟曾为司马,能写山水图。公至固家,固挂其画于壁,而请公题之也。”
首联描写画中山水。起句写仙山在苍茫的大海中。“方丈”,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史记·秦始皇本纪:“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浑连水”,与海水相连,浑然一体。次句写天台山有彩云环绕映衬。“天台”传为人间仙境,如孙绰天台赋说:“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颔联感叹画中仙境可望而不可及。三句中的“见画”与四句中的“空闻”说明了这一点。三句写能经常见到画中仙境,四句写到老都没有亲身经历过,“恨”字表达了深深的遗憾之情。
颈联评述画中景物。五句写小舟,冠以“范蠡”两字,国语·越语下称:“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强调“舟偏小”显然指自己不能与范蠡乘舟同游。六句写孤鹤,冠以“王乔”两字。“王乔”即王子乔,详见上首诗对“笙鹤”的解释。强调“鹤不群”显然指自己不能与王子乔乘鹤同游。
尾联感叹自己这辈子只能随万物而浮沉,无法脱离尘俗世界。“何处”即何计,也即用什么办法,此处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以加强语气,也就是说没有办法脱离尘俗世界。“尘氛”,尘俗世界。
此诗结构很有特色,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四分析道:“此章概言山水人物。见山水恨不能亲至其地,见人物又叹不能离俗而去。上下两段,各用一景一情,谓之虚实相间格。”作者像是一边欣赏,一边议论,真可谓别具一格,情趣盎然。
-
《王柏·敬修斋箴为天台周平之作》原文注释与译文
-
细水涓涓似泪流,日西惆怅小桥头。衰杨叶尽空枝在,犹被霜风吹不休。
-
李贺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这首与其他《马诗》,从内容到笔法,都有很大不同。其他多写良骏不遇其时之悲,这首却写良骏难舍故主的深悼与苦衷。情调凄切,催人泪下。 在《史记·项
-
清江引·相思 徐再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 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 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徐再思:字德可,嘉兴(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平生好吃
-
当杂色的雏菊开遍牧场, 蓝的紫罗兰,白的美人衫, 还有那杜鹃花吐蕾娇黄, 指出了一片广大的欣欢; 听杜鹃在每一株树上叫, 把那娶了妻的男人讥笑: 咯咕! 咯咕!咯咕!啊,可怕的声音! 害得做丈夫的肉跳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处】唐王之涣《 登鹳雀楼 》。 【意思】落日依傍着远山天光辉煌,黄河冲涌起浪滔流入海疆。要放眼远眺尽览美景,唯有举步攀登向更高层楼迈上。
-
独坐清天下,专征出海隅。九江皆渡虎,三郡尽还珠。组练明秋浦,楼船入郢都。风高初选将,月满欲平胡。杀气横千里,军声动九区。白猿惭剑术,黄石借兵符。戎虏行当翦,鲸鲵立可诛。自怜非剧孟,何以佐良图。
-
苏轼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
-
【注释】:
-
《汉书》 武,字子卿,少以 ① 父任 ② ,兄弟并为郎 ③ ,稍迁 ④ 至栘中厩 ⑤ 监 ⑥ 。时汉连 ⑦ 伐胡 ⑧ ,数 ⑨ 通使相窥观 ⑩ 。匈奴留 (11) 汉使郭吉、路充国 (12) 等,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