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翥《清明日对酒》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清明日对酒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高翥(zhù)(1170—1241),字九万,号菊涧,命所居为信天巢,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幼习科举,不第即弃,以教授为业,也善画。诗有民歌风,平易淡雅。四库全书收信天巢遗稿一卷,全宋诗录其诗二卷又二句。
清明日对酒是菊涧集原有题目,千家诗改成清明不是很妥当,因为“对酒”是诗中最重要的内容。
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在这首诗中非常典型。首联扣题泛写清明日的主要活动扫墓。起句写扫墓的地点,墓地一般都安排在荒山上,既不占用耕地,风水也比较好。“墓田”即墓地。次句写清明祭祀与扫墓活动很盛,“纷然”表明人很多,同时也说明扫墓的时间先后不一。
颔联承上写祭扫的具体情况。三句写纸钱烧成灰以后在空中飘舞。“纸”即纸钱,也称冥币,迷信的说法是冥币焚烧以后可以供死人在阴间使用。“白蝴蝶”比喻被风吹后在空中飘动的纸钱灰。四句写人们在祭扫时过于悲伤,痛哭泣血,以至于将杜鹃花都染红了。诗中运用了杜鹃鸟啼血以至染红杜鹃花的典故,宋人陆佃埤经说:“杜鹃苦啼,啼血不止。”唐人杜牧杜鹃诗:“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
颈联在内容上有了明显的转折,写祭扫完毕一切恢复常态。五句写墓地还是那么荒凉,在日落人去以后,狐狸又安眠在墓地的洞穴里。六句写夜晚回到家中,儿女们依然一如既往在灯前欢笑。诗人所选择的这两个细节都非常真实、典型,墓地的荒凉与灯下的喧闹,正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有“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感觉,因此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尾联紧扣题中“对酒”两字,以议论作结,谈了对清明祭扫的感受。七句写人生在世应当今朝有酒今朝醉,充分享受生前的快乐。末句写清明日洒酒祭亡,那只不过是一种仪式,对于死人来说,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将这个道理说得如此透彻,如此鲜明,实属罕见。“九泉”即黄泉、夜台,也即所谓阴间,迷信说法为人死以后生活的地方。如唐崔珏哭李商隐:“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上夜台。”
清田雯古欢堂集卷十九评价道:“用古人成语作己诗,前辈恒有之,若用谚语得天然之趣者,则未多见,南宋高菊涧清明对酒……收处用来妙绝。”显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写社会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直到今天读来都无文字障碍,是此诗的一个突出优点。
-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
-
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
挫折之忍第七十八挫折之忍第七十八 不受触者,怒不顾人;不受抑者,忿不顾身。一毫之挫,若挞于市;发上冲冠,岂非壮士。 不以害人则
-
初至犍为作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简析该诗用极其简洁的语
-
【题 解】黄鹤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原址,在今湖北武汉市,相传武昌城外蛇山的
-
张籍《凉州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2 。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驼白练到安西 3 。 【注释】 1.凉州:唐陇古道凉州治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公元八世纪至九世纪中叶曾属叶蕃。 2.芦笋:
-
南歌子 【宋】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希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
【原题】:拾诸公馀韵赠辉禅师兼奉答勾龙伯秋谒广利辉禅师
-
公元1423年3月初,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李满住率部众千余户,启程离开凤州(今吉林省梅河附近),去往辽东桓仁县浑江之畔五女山下的翁村。
-
【原题】:邠守李中散取乡人谢事者三人绘像邠学号三友堂予己记之复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