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骈《七绝·山亭夏日》千家诗赏析
高骈七绝·山亭夏日千家诗赏析
高骈〔一〕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二〕,满架蔷薇一院香。
〔一〕高骈(821—887):字千里,唐末大将、诗人,南平郡王崇文之孙,先世为渤海人,迁居幽州(今北京),世代为禁军将领。高骈曾统兵御党项及吐蕃,又镇安南(今越南),为静海军节度使,整治安南至广州江道,沟通物资运输。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入西京长安时,朝廷再三征高骈赴国家之难,他欲兼并两浙,割据一方,遂逗留不行。中和二年(882),朝廷罢免其职。光启三年(887),部将毕师铎奉命出屯高邮,联合诸将,返攻扬州。城陷,高骈被囚,不久被杀。有诗一卷。
〔二〕水晶帘:装饰有水晶的帘子,这里比喻水面,形容微风吹拂水面,波光荡漾,水纹与楼台倒影汇在一起,如同水晶帘在微微摆动。
【点评】诗题原作山居夏日。诗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夏日的绿树浓荫、楼台倒影、池塘水波与蔷薇花香,构成一幅色彩鲜明、格调优雅的风景图,表现了寄情山水的闲适。
-
路过老街,见杂货铺门前有一只麻编的袋子,鼓囊囊地装满褐色的干叶片,像个沉默寡言的老人,安静地蹲在路边。我问店主,是中药吗?店主望了
-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此词作于黔州(今四川彭水),一本题为“次高左
-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但须鸑鷟巢阿阁,岂假鸱鸮在泮林。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
-
遗黄琼书李固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
-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
-
送普颜子寿赴广西宪幕离维荆衡南(2),囗(辶+里)迤走蛮徼(3)。民风杂瑶蜑(4),地势带蒙诏(5)。迢迢商周前(6),风水絶纤窍。
-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四○七引谢承 《后汉书》曰: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春别京师,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以秋为期。
-
南昌,江西省会,历史名城,汉代为豫章郡,隋唐时称洪州,南唐建南都,升为南昌府,明初为洪都府,后改名南昌,清以后即名南昌。建城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它位于赣江下游东岸,赣水绕城而过,城西有层峦迭翠的
-
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参差玉宇飞木末,缭绕香烟来月下。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已惊弱柳万丝垂,尚有残梅一枝亚。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不辞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自知醉耳
-
苏子瞻灵璧张氏园亭记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