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秋风引》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安史之乱时,全家避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考取进士与博学宏词科。十一年(795),复考取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官至监察御史。顺宗即位,为永贞革新重要成员,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被召回,旋又出任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累官至太子宾客。四库全书收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全唐诗录其诗十二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六首又五句。
秋风引,歌曲名称,在乐府诗集中属琴曲歌词。这首诗当作于贞元二十一年(805)诗人被贬为朗州司马初期。因为诗人曾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连州刺史四年,连州在衡山之南,所见秋天的景象已不典型,甚至见不到大雁。而该诗写始闻秋风,所以当作于任朗州司马初期。
起句扣题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秋风突然吹来,第一次给诗人留下了突出印象。设问句在这里的作用是造成突兀之势,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它并不要求回答,事实上诗中也没有作出回答。
次句承上句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方面写风声和随风而过的雁群。这样就将无形的风写得有声有色。“萧萧”是诗歌中用得比较多的叠词,如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中的“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曹植怨歌行中的“北风行萧萧,烈烈入吾耳”。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难免沉淀着萧瑟、悲凉、寂寞的情感。大雁南飞是最富有秋天特征的现象,同时具有传递信息的含义,见到大雁南飞,会自然引起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并产生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三、四句表达了自己的寂寞之情与思归之心。因为想家,所以睡觉很不塌实,一大早就醒了,又听到院子里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他清晰地感到是应当返乡与亲人团聚的时候了,而自己却孤零零的一个人待在外地。明末唐汝询唐诗解卷二三说得好:“秋风起而雁南矣,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
明人钟惺唐诗归指出:该诗“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原因是诗人被贬谪到外地,会感到特别孤独,特别思念亲友,因此对秋风、大雁这些能反映季节特征的自然现象特别敏感,反应也会特别强烈。换句话说,诗人能最先感觉到秋天的来临,表明他特别想家,特别想回到政治中心去发挥自己的作用。
-
天仗宵严建羽旄,春云送色晓鸡号。金炉香动螭头暗,玉佩声来雉尾高。戎服上趋承北极,儒冠列侍映东曹。太平时节难身遇,郎署何须叹二毛。
-
曾巩 去县治所东南二十五里,有山秀特卓诡,介然出于群峰之表。下有浮图,幽邃冲静,栋宇朴约,无彩饰刻镂,而与俗绝远。游其间,真若排阊阖,登阆风,追伯侨、羡门而与之驰骋,翩翩然有超忽荒、烟外之意。景祐二年
-
明·袁宏道1石在天目山半2,静而听之,中有流水声,韵致清远,名响水石。石高二丈余,
-
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钩。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忽忆绣衣人,乘船往石头。草裹乌纱巾,倒被紫绮裘。两岸拍手笑,疑是王子猷。酒客十数公,崩腾醉中流。谑浪棹海客,喧呼傲阳侯。半道逢吴姬,卷帘出揶揄。我忆君到
-
虽与孩稚语,必尽诚信,端人正士,一见则契悦。|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虽与孩稚语,必尽诚信,端人正士,一见则契悦。》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商山麻涧 杜牧 云光岚彩四面合, 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 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 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
-
河北省枣强县北仓口村,从老辈流传下来农历除夕夜散路灯的习俗。腊月二十六赶过年集以后,村里好事者自认“会首”,挨家敛棉籽、棉油和款等。把敛来的棉籽拿到后街单家油坊,用凤凰碾轧碎,做路灯馅用;用敛来钱买绵
-
闲来披氅学王恭,姑射群仙邂逅逢。只为肌肤酷相似,绕庭无处觅行踪。
-
交友之道·深情厚谊·范式“千里赴约” 东汉时期范式“恪守信用,千里赴约”的故事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汝南郡的张劭与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窗友相知,情深谊长。学业很快就要结束了,分手时二人
-
净因大觉琏师,以阎立本画水官遗编礼公。公既报之以诗,谓某:汝亦作。某顿首再拜次韵,仍录二诗为一卷以献。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譬如善游人,一一能操船。阎子本逢掖,畴昔慕云渊。丹青偶为戏,染指初尝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