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春夜》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春夜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签书淮南判官。神宗时,两次任宰相,积极推行新法,遭到守旧派的反对,辞官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神宗死后,新法尽废,王安石也忧愤而死。他的诗歌创作关注现实,讲究修辞,喜用典故,对宋诗风格的形成颇有影响。四库全书收临川集一百卷,全宋诗录其诗四十卷又二十九句,题二则。
春夜一作夜值。按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轮流有一人在学士院值班留宿。王安石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九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神宗熙宁元年(1068)四月到任,此诗当写于熙宁二年(1069)早春。当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前两句扣题写诗人夜值时所见所闻所感。首句交代了地点与时间,地点是在学士院,金炉与宫漏说明了这一点,“金炉”指铜做的香炉,说金炉显然比说铜炉更富有色彩,更美。“漏”是古计时器,通常由漏水壶与受水壶组成。受水壶有刻度,水到了某一刻度就表明到了某一时刻。时间是天快亮了,“香烬”与“漏声残”说明了这一点。“漏声残”是漏水壶的水快漏完了,因此天也快亮了。次句写诗人很长时间都没有睡觉,因为他感受到了习习轻风与阵阵寒意。这句诗写出了早春风的特点,比较轻缓,但是还比较寒冷。
后两句写诗人拂晓时的心情,栏杆上花的影子在月光中摇曳着,这美丽的春色惹得人难以入眠。末句表明诗人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栏杆前的花可以说一样高,月亮高高在上,花及其影子就比较短、比较低,在栏杆下面看不见;而月亮接近地面,花及其影子就比较长、比较高,摇曳在栏杆上面,就看得比较清楚了。
为什么诗人夜值时激动得睡不着觉呢?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就会发现当时正处于变法的前夕,作为这场变法的主角,王安石既兴奋,又感到不安,这正如春夜时分,朦胧的花影是那么诱人,而剪剪轻风又使人感到阵阵寒意。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怀着这样的心情,诗人只能彻夜不眠了。
-
[原文] 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 (三家慆作滔,亦 我来自东, 作悠。) 零雨其濛。 (鲁濛作蒙。) 我东曰归, 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 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 (三家蠋作蜀。) 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
-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① (《论语》) 【注释】 ①谨而信:谨慎而诚信。仁:仁者,有仁德的人。 【译文】 “(弟子们,你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恭敬长者,行为要谨慎而诚信,博
-
全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总集。六百卷,十六会。唐玄奘译。(译者事迹参见“《大唐西域记》”条) 全书各部分形成年代不一,一般认为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
-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出处】唐孟浩然《 秋登兰山寄张五 》。 【意思】天边的树木细小得有如地上的荠菜,江边的小船弯弯地就象空中的新月。 【全诗】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
蹬鼻子上脸的林黛玉如果把大观园比做一个学校,姑且叫做大观园重点中学吧,那林黛玉就是后转来的新生。别看这里是重点中学,林同学转来之后
-
淮海维扬一俊人,金章紫绶照青春。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犹宜借寇恂。朝觐从容问幽仄,勿云江汉有垂纶。 作品赏析原注:时初罢梓州刺史、东川留后,将赴朝廷。《旧唐书·严
-
名言: 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 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 注释: 色: 指装模作样非出于真心的好脸色。亲人: 与人亲近, 套热乎。情疏: 感情疏远。貌亲: 表面亲热。小人: 这里指无德行的小偷。穿
-
千年土中两刃铁,土蚀不入金星灭。沉沉青脊鳞甲满,蛟龙无足蛇尾断,忽欲飞动中有灵。豪士得之敌国宝,仇家举意半夜鸣。小儿女子不可近,龙蛇变化此中隐。夏云奔走雷阗阗,恐成霹雳飞上天。
-
《说尽轩裳还过眼,读残书卷复重头.》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说尽轩裳还过眼,读残书卷复重头。》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古诗词中的情境教育,内容包括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一)情境教学的内涵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