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对月·宋琬》原文与赏析
宋琬
疏星耿耿逼人寒, 清漏丁丁画角残。
客泪久从愁外尽, 月明犹许醉中看。
栖乌绕树冰霜苦, 哀雁横天关塞难。
料得故园今夜梦, 随风应已到长安。
顺治末年,山东登州(今蓬莱、莱阳、文登三县)于七起义。族人诬告作者与于七同谋,被捕入京,系狱三年。这首狱中对月诗就是在狱中写成的。其诗抒写了个人的失意与愁苦,情调感伤。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疏星耿耿逼人寒,清漏丁丁画角残”,写
寒夜的凄清悲凉。“耿耿”,微明,谢脁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诗:“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诗人羁身在狱中,饱尝了囚禁之苦。到了夜晚,只见稀疏的星星,散布在空中闪烁着略微明亮的光芒,给人以寒气袭人的感觉。“漏”,我国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丁丁”,漏滴声。“画角”,古乐器,出自西羌,因外加彩绘,故名。它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之,以警昏晓。耳闻漏声滴滴不止,画角频吹将尽,显得多么清冷!这里是借气氛、环境的描写,烘衬了诗人郁闷的心境。
颔联“客泪久从愁外尽,月明犹许醉中看”,写狱中对月愁思的情态。“客”,作者自称,因他离乡在外,故谓。他长时期愁情万缕,早已是悲而无泪。这是伤心至极的说法。星稀月朗,诗人在狱中举首望月,看得入神,沉醉其中,说明了他思绪纷乱,感慨无限。他认为精神无所皈依,还只有明月可以遥托深情。这从“犹许”一词上去揣摩,便觉得语意玲珑。
颈联“栖乌绕树冰霜苦,哀雁横天关塞难”,写被囚不能归家的痛苦。“绕树”,见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关塞难”,见杜甫宿府:“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这里即景抒情,以栖乌绕树,哀雁横空比喻自己身陷囹圄不得返家。联系颔联两句的意思,可知诗人对月伤怀,乃出于思家心切。狱怨之深,于此益显。
尾联“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写诗人设想妻子对他的思念。“故园”,指作者的家乡山东莱阳,这里借代妻子。“长安”,借指北京。明明是诗人在思家念妻,却反过来说是妻子在想他成梦,用笔婉曲而深刻,倍显得诗人怀妇情殷!“故园”与“长安”,不独是相隔着的两地,而且还是双方记挂着的两情。两地遥遥,但两情依依,耐人细味。
全诗围绕狱中对月念远,以情境来写心境,用语精工,结构巧妙。清人施补华在他的岘佣说诗中曾说:“诗犹文也,忌直贵曲”。这首诗的尾联两句,故用曲笔,将思情之深表达得韵味隽永,谲然可观。
-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出处】唐元
-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人想
-
【作文题目】 作文(50分)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
-
渺渺疏林集晚鸦,孤村烟火梵王家。幽人自种千头橘,远客来寻百结花。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只疑归梦西南去,翠竹江村绕白沙。
-
月漉漉,波烟玉。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粉态夹罗寒,雁羽铺烟湿。谁能看石帆?乘船镜中入。秋白鲜红死,水香莲子齐。挽菱隔歌袖,绿刺罥银泥。 作品赏析慕鉴湖而作。注:1:月漉漉篇:月漉漉,月光如水之湿也。
-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名言: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注释: 当不义: 指父亲或君主的行为不合道义。争: 谏争。焉: 如何。 句意: 所以当父亲或君主的行为
-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
-
【原文】 爱人利物谓之仁①。 【出处】 《庄子·天地》,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后世将他与老子
-
青冥孤云去,终当暮归山。志士杖苦节,何时见龙颜。
-
瑞雪初盈尺,寒宵始半更。列筵邀酒伴,刻烛限诗成。香炭金炉暖,娇弦玉指清。醉来方欲卧,不觉晓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