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题 解】
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以纯粹写景闻名的杰作,也是第一首借景抒情获得巨大成功的绝妙好诗。
它是曹操于征乌桓的途中所作的。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一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第二年他便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战争。
当时曹操途经碣石山。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和他另一首诗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一代枭雄曹操对当时社会乱离、人生艰难的种种忧虑和豁达进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它寄托了诗人深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广阔的胸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歌的头两句起得很平稳,并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勃勃英姿。这里提到的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县)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沧海,也可以写作“苍海”,即大海,因其颜色碧蓝,所以称之为“苍海”。
开篇一个“观”字,即统领了全篇,成为全诗的线索,以下内容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近处,“竦峙”的山岛上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极目远望是“水何澹澹”、“洪波涌起”。第九句至第十二句又加入了作者的想象:经天的日月,似乎是从海中升起,又降落于海中;横贯长空的银河(星汉),甚至连整个宇宙,似乎是都在这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了。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乐师们配乐时加进去的,无实际意思。但在这里,刚好与全诗形成了情感上的完美照应。
这首诗在写景上相当成功,它的绝妙之处是不仅给我们描绘了大海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描绘出了大海的性格。这里有动有静,有光有影,有声有色,有写实有想象。在诗歌中出现如此壮观的场面,这是前所未有的。
而曹操的写景,目的却是为了通过写景来抒发慷慨之情,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胸襟。这里有他对当时社会离乱、人生艰难、人心不定的种种忧虑,也有他削平割据、稳定时局、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图。诗中虽然也有一股微微的萧瑟凄凉之气,一种隐隐的怅惘之情,但是更重要的是显示了作者那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那种足以接受一切、容纳万象的广阔胸襟。 他将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
闲燕言仁义,是非安可无。非非义之属,是是仁之徒。非非近乎讪,是是近乎谀。当为感麟翁,善恶分锱铢。抑为阮嗣宗,臧否两含糊。刘君有家学,三世道益孤。陈古以刺今,紬史行天诛。皎如大明镜,百陋逢一姝。鹗立时四
-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太平御览》卷八六二引作吴中
-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
-
玉塞功犹阻,金门事已陈。世途皆扰扰,乡党尽循循。客道难投足,家声易发身。松篁标节晚,兰蕙吐词春。处困羞摇尾,怀忠壮犯鳞。宅临三楚水,衣带二京尘。敛迹愁山鬼,遗形慕谷神。采芝先避贵,栽橘早防贫。弦泛桐材
-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
-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计》)鉴赏 这是《孙子兵法》开首《计》篇的第一句话。应该说,此言是一个警句。孙子用深沉的语调告诫人们:“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
[唐]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王贞白,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唐诗宋词名句寄托了作者对贫困珍惜衣物的态度以及对社会困境的忧虑。它表达了对物质匮乏的苦闷,同时展现了一种高尚的情怀和宁愿自己受苦也希望社会寒冷的情感。这句古诗通过简洁的表达,深情地抒发了贫寒人民内心的独特情感,使人感到深深的共鸣。
-
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钩画水如耕犁。渚蒲拔折藻荇乱,此意岂复遗鳅鲵。偶然信手皆虚击,本不辞劳几万一。一鱼中刃百鱼惊,虾蟹奔忙误跳掷。渔人养鱼如养雏,插竿冠笠惊鹈鹕。岂知白挺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
-
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将百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