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鸟·《诗经》》原文与赏析
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 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 无集于栩,无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与处。 言旋言归, 复我诸父。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解说纷纭。朱熹认为:“民适异国,不得其所,故作此诗。”本文从朱说。
全诗一共三章,每章七句,前三句为兴起,后四句是抒情。此诗以“黄鸟”起兴。黄鸟就是黄雀,是麻雀中的一种。 一群黄雀嘁嘁喳喳,呼朋引伴, 飞集到田边的树上, 正贪婪地盯着田里快要成熟的庄稼。这位辛勤劳动了一年的异邦羁留之人,不禁发出了“无啄我粟”的惊呼。前三句“兴”中绘景, 简朴自然地勾画了秋天的田间景象,连几千年后的今人看了也倍感亲切, 如临其境。“兴”中又含情。异邦客子的焦虑和不安,在两句连续的呼声中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而这一点, 正是将前三句的“兴”与后四句的“情”连结起来的纽带。贪得无厌的黄雀,勾起了游子对客居此邦以来种种生活遭遇的回忆,于是引出抒情。他想起这里的政治环境不好,人们对他是那样不友善,那样难以讲明道理,那样不易相处,因此,他不想再久留了, 下决心要离开这里,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言旋言归”,是这位异邦客居者的感情交点,也是这首诗的主题所在。“不我肯榖”,“不可与明”,“不可与处”,表明这位游子难于落脚生根,即朱熹说的“不得其所”, 是他决心要回故乡的原因所在。
诗歌的三章内容基本相同,句式、句数和每句的字数都完全一样,形成了反复吟咏的复唱形式,有助于不断强化诗歌的感情。这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当然,二、三两章也抽换了几个字(其中“粱”和“黍”与“粟”同义)。换字的好处,是可以体现整齐之中有变化,统一之中有差别, 在对立统一之中给人以美感。同时,这也有助于把诗歌的意念和情感表达得更完备。例如,“不我肯榖”重在言“此邦之人”的为人态度,“不可与明”重在言“此邦之人”不能明事达理的修养情况,“不可与处”则是综合上述两点所得出的结论。
郭沫若同志在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对这首诗的立意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黄鸟“和耗子一样, 也就和坐食阶级一样,没有一个国是没有的。痛恨本国的硕鼠逃了出来,逃到外国又遇着有一样的黄鸟……天地间那里有乐土啊?倦于追求的人,他又想逃回本国了。”兹录于上,以备一说,供鉴赏中参考。
-
卞皇后传卞皇后传 【题解】 武宣皇后卞氏,为人生平节俭,不喜华丽,二十岁时被曹操在谯纳为妾,建安初年,丁夫人被废,卞夫人成为曹
-
华清宫,中国古代离宫,以温泉汤池著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华清宫在后世名声大噪,唐玄宗、杨贵妃二人功不可没。而历来以“华清宫”为题材的咏史诗,也基本都是唐
-
[宋]苏轼李太白有《浔阳紫极宫感秋》诗。……诗云:“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予亦四
-
日军对华政策的转变是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来临之际的战略决策。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基本方针是不变的,但执行这个基本方针的方法是软硬兼施,诡计多端。战争初期,日本帝国主义重视国民党正面战场而轻视共产党,对
-
老将行王维【原文】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1]。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2]!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
-
《纵死犹闻侠骨香。》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长河终岁足悲风,亭古台荒半倚空。惟有鴈归时最早,柳含微绿杏粘红。
-
诗前两句以艳丽之笔写春日西湖美景,到处是鸟语花香,芳草萋萋,碧波荡漾,色彩缤纷,后两句写游兴浓郁,描绘出一幅西湖春景图。
-
万物有常性,性无不贵生。风翔与骏奔,一一远害情。鴥彼沙上鸥,皎皎霜雪明。月宿沧洲静,日浴沧浪清。何以狎溪人,溪人澹无营。循循自饮啄,往往相逢迎。徘徊两无猜,何慕复何惊。客有怀依依,云水言将归。逐尔群鸥
-
朝暖就南轩,暮寒归后屋。晚酌一两杯,夜棋三四局。寒灰埋暗火,晓焰凝残烛。不嫌贫冷人,时来同一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