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堤谣·黄生》原文与赏析
黄生
挑土筑堤堤欲高,卷柳下桩桩欲牢。公差持梃旁岸立:“官府命我督汝曹。”“公差请勿怒!役夫敢一语:官家费金钱,役夫抱空肚。肚饥手慢杵力微,瘦躯那复受棰楚?”破衣当风不掩胫,死便埋着堤下土。堤工告成万命残,护堤使者仍加官。
黄生(1622—1696)字扶孟,号白山,安徽歙县人。明时秀才,入清后不仕。以研究杜甫诗著名,有杜诗说以及一木堂诗稿。
清代治河工程十分腐败,大量经费均被经办人侵吞。黄生的这首筑堤谣写筑堤民工的痛苦,以对话形式表现,新颖别致,深刻有力。
诗的开头两句写筑堤。筑堤,一是挑土,一是下桩。堤要高,挑土则要多。堤要牢,就卷柳下桩。卷柳,是将柳条和土石卷在一起。堤既要高又要牢,公差的要求就严格了,民夫的负担也相应加重了。这就为下文展开公差与民夫的矛盾奠下了基础。以下便以公差和民夫的对话展开了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公差持梃旁岸立”,拿着木棍,傍着堤岸站立,纯然是督工的架势,大声呵责:“官府命我督汝曹。”他一方面严加督管,一方面推卸责任,貌似为官府尽责,实为狐假虎威。民夫的回话则予以无情的揭露,先请公差“勿怒”,继而摆出无可辩驳的现实。“官家费金钱,役夫抱空肚”,既然是官府命你督工,官府又花了大量的经费,那又为什么我们都吃不饱呢!“肚饥手慢杵力微,瘦躯那复受棰楚”!腹饥手无力,自然动作缓慢,夯杵的力气微弱;公差还“持梃”要加棰挞,怎能经受得了呢!民夫的话语,无疑提出官家的金钱被公差饱了私囊,语婉而讽,颖藏绵中。
诗的最后一段为作者的议论。这里的议论,不是空讲道理,也不是烈语斥责,而是平平道来,举重若轻,发人深省。“破衣当风不掩胫,死便埋着堤下土”,前面讲了“食”,这儿写了“衣”,前面讲了“瘦”,这儿写了“死”,既不重复,又程序加深。在这基础上迸出结句:“堤工告成万命残,护堤使者仍加官”,长堤是万千民夫的血肉筑成的,官吏的帽顶子是人民的鲜血染红的。公差捞到了钱,又捞到了官,民夫送了命,化为土,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又是多么尖锐的矛盾。
这首诗以叙起始,以议收束,中断腹以公差与民夫的对话,事、情、理三者相统一,行文又富于变化,姿彩动人。同时用语浅白,不加藻饰,颇得谣谚之风。
-
拙诗在壁无人爱,鸟污苔侵文字残。唯有多情元侍御,绣衣不惜拂尘看。
-
春天是万物复兴勃苏的时节,客居他乡的游子,每到春天,总会不由自主地生出思乡之感。寇准当时身在乡外,遇上春天,写下了这首怀归的诗篇。 诗要表现的是思乡怀归,所以选取了最能表现这一情绪的“登楼”来写。首联就说自己登上高楼,伸长了脖子,向
-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个雨雾濛濛,寂寂深秋的夜晚,诗人寄宿在骆家的园亭里。索寞之中,心里萦绕着对两位远隔重城的朋友的思念。情动于中,词达于外,于是,诗人
-
明代民歌送郎送到灶跟头,吃郎踢动了火叉头。娘道:“丫头耍个响?”小阿奴奴回言道:“
-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 忽然间我看见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 在银河里闪闪发光, 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 延伸成
-
《水调歌头》·辛弃疾 严子文同傅安道和盟鸥韵,和以谢之 辛弃疾 寄我五字云,恰向酒边来。东风过尽归雁,不见客星回。闻道琐窗风月,更着诗翁杖屦,合作雪堂猜。岁旱莫留客,霖雨要渠来。短檠灯,长剑铗,欲生苔
-
论题解析 [解题]科技(science and technology),即科学与技术。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技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出处】唐王维《八阵图》。 【译注】长江一直在奔流着,但诸葛亮的八阵图遗迹却终不消失。 遗憾的是刘备不听诸葛亮的话大举侵吴,结果遭到惨败。语句深沉,无限感慨。 【鉴赏
-
减字木兰花 【宋】秦观 天涯旧恨, 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 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 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依危楼, 过尽飞鸿字字愁。
-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出处】唐李商隐《 寄令狐郎中 》。 【意思】休要问我这梁园旧日的宾客,我就是茂陵秋雨多病的相如。 【全诗】 《寄令狐郎中》 .[唐].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