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定伯捉鬼
【题 解】
本则文言笔记小说选自搜神记卷十六,讲的是宋定伯不怕鬼,反而利用鬼的弱点,将鬼捉住并卖掉的故事,反映了宋定伯大无畏的精神。如果把文中的“鬼”当作现实社会的邪恶势力来看,那么,宋定伯捉鬼的经验便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鉴赏分析
本篇故事虽荒诞滑稽,却寄寓了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破除迷信,战胜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鬼”。
故事情节设计十分巧妙。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恰好构成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三个环节。第一段写宋定伯夜行遇鬼,与鬼同行,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人鬼斗智,是故事的发展。这一段写得情节曲折,张弛有致,引人入胜。第三段写定伯捉鬼、卖鬼,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定伯捉鬼,显得有形有声:人“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场面相当紧张激烈。定伯卖鬼,又交代得细致完整,人“恐其变化,唾之”,照应了前文鬼所坦白的“畏忌”,显得滴水不漏。
作者巧设宋定伯遇鬼并与之结伴而行的怪异情节,使故事一开始就充满神秘色彩。在途中,鬼的几次盘问,都是对人的怀疑,可见人当时处在何等危险的情境当中,但人却一次次镇定而机敏地化解了危机,并抓住鬼的弱点,最终掀起故事的高潮——将鬼捉住并卖掉!其中对人动作的描写,对鬼声音的描写,将人鬼相斗的紧张的气氛推至高潮。而最后“卖鬼”一段又显得轻松而风趣,充满了对所谓“鬼”的无比嘲讽。
作品还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宋定伯这一有胆有谋、勇于捉鬼的少年形象。例如:当宋定伯夜行遇见鬼时,他机智地骗鬼:“我亦鬼。”在同往宛市的过程中,他又机警地询问:“不知有何所畏忌。”为后来捉鬼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同往宛市途中就这样机智地回答鬼的问话,摸清了敌情。而捉鬼所用的几个动词,如“担”、“执”、“至”,等,则写出了宋定伯的利落和果敢。
-
黄巢《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第一句中“西风”点明节令,“栽”字写出了菊花的挺立劲拔、迎风开放,以显示其劲节与生命力
-
天人几何同一沤,谪仙非谪乃其游,麾斥八极隘九州。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开元有道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真。生年不知高将军,手污吾足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地理学家的观察地理学家邹代钧的《西征纪程》,观察细密,叙说翔实,颇不同于一般官员的出洋记载。因文言文比较难读,先选择两段今译如下:
-
题解 本文见于《文
-
幽居乱蛙黾,生理半人禽。跫然已可喜,况闻弦诵音。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且欣习齐咻,未敢笑越吟。九龄起韶石,姜子家日南。吾道无南北,安知不生今。海阔尚挂斗,天高欲横参。荆榛短墙缺,灯火破屋深。引书与相
-
秋日避难东柬智含昨夜秋风起洞庭,三山落木晓风轻。亲朋相态浑如梦,湖海生涯敢独醒。我已无家随汗漫,知君愁坐独俜伶。故人频洒河桥泪,南
-
《高启·静学斋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体具动静①
-
【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 谐声情; 无晴、有晴即双关无情、有情。句意: 东边太阳升出来,西边却下着雨,说是无晴 (情),却真有晴(情)。写男女恋情。 唐刘禹锡 《竹枝词》之一:“
-
最初与罗望子的相识,多少有些滑稽,真人和名字搞混了。20世纪80年代有很多轰轰烈烈的事,记得有两件事突然流行起来,一个是上海的“甲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