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皮裹大树·王梵志》原文与赏析
王梵志
大皮裹大树,小皮裹小木。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省得分田宅,无人横煎蹙。但行平等心, 天亦念孤独。
王梵志是初唐一位怪僻诗人,以全力写作通俗的语体诗,“全用五言,而翻腾转折,深刺浅喻,多出人意外。其民间气息之浓,言外韵味之厚,使读者不由不跟着他歌哭笑怒,不能自持。”(任半塘王梵志诗校辑·序)他的诗,寓至理于谐俗之中,寓辛辣于质朴之中,奇而实平,怪而有味。
这首诗题旨甚明:多子不如独子,独子只要孝顺能干,可以免去争夺家产、凌逼父母种种弊端,使父母得福。
跟这意思相反,王梵志恰恰还有一首描写多子女使父母遭罪的诗,可以对照着来读:
夫妇生五男,并有一双女。儿大须娶妻,女大须嫁处。户役差科来,牵挽我夫妇。妻即无褐裙,夫体无裈裤。父母俱八十,儿年五十五。当头忧妻儿,不勤养父母。浑家少粮食,寻常空饿肚。男女一处坐,恰似饿狼虎。粗饭众厨飡,美味当房去(按指美味归入各房去自享,不与父母)。怒眼看尊亲,只觅乳食处(只乳喂自己的幼孩,不顾父母)。少年生夜乐,老头自受苦。
诗中对多子女夫妇所受的冷遇,刻划得淋漓尽致。生活气息愈浓,愈是能激起人们的同情。王梵志便是在对上述社会现象的反思下,写成大树裹大皮这首诗的。
此诗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开头两个比兴句,意象朦胧,跟下文若断若连。王梵志诗校辑卷六注云:通俗编·识余引普灯录“药山禅师彝肃云:‘大树大皮裹,小树小皮缠。’今变之曰:‘走尽天边路,没有皮宽树。’”老学庵笔记卷三:“僧行持,明州人,有高行而喜滑稽。尝往余姚,法性贫甚。有颂曰: ‘大树大皮裹,小树小皮缠。庭前紫荆树,无皮也过年。’”根据前者,似乎是说,世界上只有关心子女的父母,却没有孝顺父母的子女;根据后者,似乎是说,多子女的父母多受缠裹,少子女的父母少受缠裹,无子女的父母也能过活。我们不妨把两种意思连贯起来理解,诗意可以更丰富些。
此诗第二个值得注意的是理想的色彩比较浓,后六句所写内容,是诗人希望如此,并非现实就是如此,这从末两句更可明显看出:“但行平等心,天亦念孤独。”把希望寄托在老天那里,于此可见一斑。而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独子忤逆的亦复不少,王梵志另有诗揭露这种现象道:
父母是冤家,生一忤逆子。养大长成人,元来不得使。身役不肯料,逃走离家里。阿耶替役身,阿娘气病死。腹中怀恶来,自生杀人子。此是前生恶,故故来相值。
王梵志的这些诗,以通俗质朴的语言,以诙谐辛辣的笔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人伦关系的实质,有警醒世人的作用。
-
漂泊者啊,看一看我吧。 还有谁像我一样遭受痛苦? 喜欢扑火的飞蛾啊, 你们之中谁不渴望幸福? 狂风啊,你们身处异乡时, 在耳畔呼啸,掀起途中的灰尘…… 假如世界上有真正的国王, 那么什么地方是他的京城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出处】 唐李白 《长相思之二》 【翻译】 赵瑟刚刚停弹,蜀琴便奏起来 了。借用蜀琴的典故,并用凤凰柱、鸳鸯弦来隐喻夫妻之间的 和谐气氛。 注: 赵瑟,相传赵国的女子长于弹瑟。凤凰柱,指刻成凤凰形的瑟
-
[南朝·宋]鲍照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绮幕。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蕴芳藿。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春爵。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这首诗是鲍照《拟行路
-
风一吹,灿然的花就占领了整个村庄,在树枝上插满了它们的旗。村子,是它们储存花香的兵营。青砖灰瓦的屋子,是它们的天。故园,十里花香的
-
话剧《一个离婚女人的独白》(片段)(台词)女人,你到底是谁?怎么这么难找?好像所有的女人,一碰到婚姻出现了状况,就完了。完全失去自信,必须重
-
张岱:古兰亭辨 张岱会稽佳山水,甲于天下,而霞蔚云蒸,尤聚于山阴道上。故随足所至,皆胜地名山。王右军卜居兹土,于千岩万壑中,独取兰
-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闲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
-
《踏莎行》,调名取自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曹冠词名之为《喜朝天》,赵长卿词则名之《柳长春》。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 张抡这首《踏莎行》上片写秋天山景,下片写仲秋赏月。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第一句
-
“黯分袖”三句。“分袖”,即与情如手足的老友尹焕分别。“肠断”句,从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中“肠断白萍洲”句脱化出来。“柳”,谐留也。此言词人在岸边送别亲如手足的尹焕兄,心情因哀伤离别而致断肠,盼望岸边的柳枝能系住行船,不教梅津轻易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