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诗经》》原文与赏析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春秋时期,卫宣公替他的儿子伋娶齐女为妻,因听说齐女长得很漂亮,便在黄河边上筑了一座新台,偷偷将齐女纳为己有;老百姓都很厌恶卫宣公这种乱伦的不道德行为,便作了这首民歌讽刺他。(据毛诗序)
作品以卫宣公筑的“新台”为题,假借齐女的口气叙事。一、二两章内容基本相同,都是说的齐女本来追求的是欢乐美好的婚姻,可是,那个象虾蟆样的老家伙却一点也不漂亮。首章中的“泚”,颜色鲜艳貌,形容台之新;次章中的“洒”,高峻貌,形容台之高。“弥弥”与“浼浼”,都是写黄河水势的盛大。“籧篨”,即虾蟆,也就是蟾蜍。“鲜”与“殄”,美好、漂亮;“不鲜”、“不殄”,就是不美好、不漂亮。如果说,一、二两章重在写齐女来到新台时的直感,那么,第三章便转入对齐女内在情感的刻划,写其内心的失望、烦恼和痛苦。“鸿”,一般指雁,也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野鸭、野鹅等水上禽类。闻一多先生认为特指虾蟆,可备一说。“离”,“罹”的通假字,受到羁绊的意思。“戚施”,与“籧篨”同义,也就是虾蟆。这一章的大意是:设下鱼网,本来是想捕鱼的,谁知偏偏是野鹅儿落了网;嫁到卫国,本来是想有一个称心满意的美丈夫,谁知得到的却是一只虾蟆似的老家伙。
根据以上理解,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翻译如下:
新台啊是那么鲜艳,
黄河之水啊是那么浩荡。
我追求的本来是和乐的美少年,
可是这老虾蟆却一点也不漂亮。
新台啊是那么高峻,
黄河之水啊是那么渺茫。
我追求的本来是和乐的美少年,
可是这老虾蟆却是这般鬼模样。
张下鱼网为的是捕鱼,
谁知偏偏是野鹅儿落了网;
我追求的本来是和乐的美少年,
谁知却是这个癞虾蟆在身旁。
这首诗的喜剧谐趣,源于它毫不容情的尖锐讽刺。一、二两章通过齐女的直感,首先从形貌上对卫宣公进行挖苦和嘲讽。作品未从细部作描绘,仅以“籧篨”一个比喻,便无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卫宣公丑陋的形貌,使读者从接受心理上立即产生一种无比厌恶和鄙视的情感。而卫宣公丑陋的形貌,又与高峻鲜艳的新台构成绝妙的讽刺。如此丑陋的癞虾蟆似的老家伙,为了安置自己的新娘,竟筑起了如此漂亮的新台,这便令人感到可鄙而又可笑。第三章则进一步通过齐女的懊恼和苦闷,讽刺和鞭挞了卫宣公丑恶的灵魂。卫宣公本来是为儿子向齐国求亲的,齐女自然也就以为会嫁给一个美少年作妻子。可是,初衷与结果竟完全颠倒过来——老子娶了儿媳,少女嫁给了老头。这种颠倒,一下子使贵族统治阶级张挂的“父父子子”的遮羞布倒挂下来,露出了他们不知羞耻、乱伦无行的丑恶灵魂;读者在骇然惊视之余,也就会发出鄙夷的声声耻笑。这就是由颠倒错乱所引出的喜剧效果。
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是诗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首新台,便在喜笑怒骂中揭露了他们淫秽的一角,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统治阶级的鄙视和轻蔑,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这是它几千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
空山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
-
心如定水随形应,口似悬河逐病治。曾向众中先礼拜,西方去日莫相遗。
-
自从楚辞唱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诏隐士》),草似乎就与别情离恨结下了不解之缘。《春草》诗写怀归的情绪,兼发思古之幽情。诗扣题写“春”。春是花的世界,诗也以花来写春光烂漫,“春来无处不芳菲”,展现了一个百花争艳、百花吐芬的美丽芳香的世界。诗的句式像唐代韩翃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用“无
-
【原题】:林夫体中不佳而能不废翰墨且蒙以文轴见教其天性所嗜如此敬叹不已既勿药作诗贺之
-
主人晚入皇城宿,问客徘徊何所须。池月幸闲无用处,今宵能借客游无?
-
闻道将军破海门,如何远谪渡湘沅。春来明主封西岳,自有还君紫绶恩。
-
《但悲时易失,四序迭相侵.》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但悲时易失,四序迭相侵。》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吾今又悲子,辍筋涕纵横。
-
习公有遗坐,高在白云陲。①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②以余为好事,携手一来窥。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③于此无奇策,苍生奚以为。 作品赏析①习公:习郁,东汉襄阳人,字文通,官侍
-
【提示】 商朝是我国经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为可具体考证的第一个朝代,故此篇在《史记》中有其重要地位。司马迁主要根据《尚书》、《诗经》完整地记述了殷王朝的发展史,其兴国的始祖是契,代夏而为天子的是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