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二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天马(二首)
刘彻
【原文】
其一
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1]。
志俶傥,精权奇,簫浮云,晻上驰[2]。
体容与,迆万里,今安匹,龙为友[3]。
其二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4]。
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5]。
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6]。
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7]?
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8]。
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9]。
【注释】
[1]太一:天神中的至尊者。况:赏赐。沫:洗脸。赭(zhě):红褐色。
[2]俶傥(tì tǎng):同“倜傥”,洒脱不受拘束的意思。权奇:奇特不凡。籋(niè):同“蹑”,踏着。晻(àn):朦胧不清的样子。
[3]容与:放任无诞。迣(lì):超越。
[4]九夷:先秦时对居于今山东东部、淮河中下游江苏、安徽一带的部族的泛称,泛指中国东部夷人。
[5]出泉水:汉人认为千里马是龙种,所以几次获得骏马,都说是出自水中。虎脊两:指马有双脊梁,皮毛颜色如同老虎。化若鬼:指天马能任意变化,如同鬼神。
[6]历:经过。无草:指没有草、不生长草的地方。径:行经。循:顺着,沿着。
[7]执徐:指日期。太岁在辰曰执徐。这里是说天马在辰年来到。将摇举:将奋翅高飞。期:相约。
[8]竦:同“耸”,高高地飞跃。
[9]龙之媒:这里是说天马是神龙的同类,现在天马已经到来,龙就一定会来了。后人因此把駿马称为“龙媒”。阊阖(chāng hé):天门。玉台:上帝居住的地方。
【作者介绍】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西汉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刘彻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刘彻下罪己诏。公元前87年刘彻驾崩于五柞宫,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赏析】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为将军,率兵远征大宛,以惨败告终。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李广利再奉命率大军远征大宛。大军除在轮台遇到抵御外,很顺利地到达大宛。公元前101年,李广利凯旋班师,回到京城长安,向汉武帝献上宝马。
史书记载大宛国多善马,马汗血,能日行千里,称汗血宝马。武帝因宛马雄壮,比乌孙马更好,于是改称乌孙马为西极马,独名宛马为天马。汉武帝曾令司马相如等编制歌诗,按叶宫商,合成声律,号为乐府。及得了神马后,也仿乐府体裁,亲制天马歌。
天马分作两首,是汉武帝前后两次为获得良马而作,后来应被用作马的祭祀之辞。汉武之所以不惜为其祭祀,抬升其为天马,表明良种马匹在初汉时期所占的重要地位。作者通过赞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雄霸天下的志向。
-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作品赏析[注释](1)清江:清澈的江水。抱:围绕。(2)长夏:长长的夏
-
臣植言:臣闻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2〕;
-
《楚狂接舆》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 诗词绝句鉴赏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是一首表达壮志和爱国情怀的诗歌。诗中描绘了从战场返回的壮士们,他们英勇无畏、百战百胜。通过描述壮士们的忍辱负重、勇往直前,诗人向读者展示了他们不畏艰险、热爱国家的精神。整首诗极富感染力,读者不禁为壮士们的英雄气概所动容。通过诗歌的赏析和解读,我们能深刻体会到诗人积极向上的情感,并激发出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
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义庆奇之,
-
太史颁时令,农家候土牛。青林自花发,黄屋为民忧。
-
童话诗。阮章竞著。发表于1955年。根据民间故事《田螺姑娘》的素材而创作,情节大意是:勤劳善良的渔家少年偶然搭救了海神娘娘之女——海螺姑娘,博得了姑娘的爱情;她来到渔家少年家中,两人共同劳动、生活,度
-
孔乙己读小学的时候,正逢教育改革,我直接从四年级跳级到了六年级,就是那时候认识的孔乙己。“孔乙己”是我对他的戏称,他的真名我已经忘
-
国学名句“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出处和解释
【名句】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 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务正》。发挥人才的特长,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失败;不挑剔人才的短处,那么世界上就没有被遗弃的贤才了。说明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
-
欢年六七岁书甲子,有简三篇,欢析计,遂知六甲。家贫,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 ○《南齐书·顾欢传》 事亦见《南史·顾欢传》。 [述要] 南朝宋初,顾欢才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