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女诗·左思》原文与赏析
左思
吾家有娇女, 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 口齿自清历。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明朝弄梳台, 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 黄吻澜漫赤。娇语若连锁, 忿速乃明劃。握笔利彤管, 篆刻未期益。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 面目粲如画。轻妆喜楼边, 临镜忘纺绩。举觯拟京兆, 立的成复易。玩弄眉颊间, 剧兼机杼役。从容好赵舞, 延袖象飞翮。上下弦柱际, 文史辄卷襞。顾眄屏风画, 如见已指摘。丹青日尘暗, 明义为隐赜。
驰骛翔园林, 果下皆生摘。红葩掇紫蒂, 萍实骤抵掷。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务蹑霜雪戏, 重綦常累积。并心注肴馔, 端坐理盘槅。翰墨戢闲案, 相与数离逖。动为垆钲屈, 屣履任之适。止为荼荈据, 吹嘘对鼎立。脂腻漫白袖, 烟熏染阿锡。衣被皆重地, 难与沉水碧。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据左棻墓志称,左思有二女, 长女名芳(乳名惠芳),次女名媛(乳名纨素)。本诗就是专为这两个小女孩而写的。诗的内容分三大部分: 先写次女纨素,次写长女惠芳,然后合写两人作伴游玩的情景。
第一段写次女纨素。她肌肤白皙,口齿清晰,鬓发覆盖着宽宽的额角,两只耳朵就象挂着一对玉璧。这是从外貌上写她的“娇”美。“明朝”四句,写她模仿大人梳妆打扮的天真行为。 一个“弄”字,十分传神。小孩子的学梳妆,是借此嬉戏,故诗人不写“倚梳台”或“临妆台”,而选用这个能传冲写照的“弄”字。她许不知道眉要描得俏,唇要涂得娇,只是乱涂一气,结果搞成了一个“黛眉类扫迹”、“黄吻澜漫赤”的小花脸。这就如杜甫写他的女孩儿,“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北征),这是写她“娇”行。“娇语若连锁,忿速乃明劃”,撒娇时说话象连环,略无停顿,生气时却撒泼任性。后四句写她学习时的“娇”态。她大概刚刚开蒙,还不知道什么发奋攻读,她“握笔利彤管”,“执书爱绨素”,爱的是红笔杆的美丽和书页的洁白,但是“诵习矜所获”,当她发现书中有了解的图或认识的字时,就沾沾自喜,得意了起来。
以上是通过纨素的动作、行为,表现她的心理和性格,显得十分幼稚天真,逗人喜爱。
第二段写长女惠芳。她比妹妹纨素要大了几岁, 因而虽也天真,却较老成。她的打扮和妹妹的闹着玩就不同,“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喜欢在楼边,尽善尽美地描眉画的,竟至达到“忘纺绩”、“剧兼机杼役”的地步,把大女儿爱美心理衬托得鲜明突出。诗中也用了一个“弄”字,然而这不同于“弄妆台”的“弄”,这儿含有细细盘弄, 自我欣赏的意味。惠芳还会跳舞、拨弄琴弦。她还会赏画。她虽不会象大人那样细细玩索画中的意境,欣赏构图的精妙和用笔的神韵,而是“顾眄屏风画,如见已指摘”。她只是按照生活经验、理解能力、鉴赏水平去评论画幅,指摘瑕疵。“矜夸”、“指摘”这些在成人身上本是缺点的东西,在儿童身上也就显得天真、单纯、可爱了。
第三段是合写,即将小姐妹放在同样的场合来写。她们象小鸟,又象小兔,“驰骛翔园林”,自由自在地嬉戏。每逢新花开放,她们就要去看花、折花,风雨挡不住,父母拦不了。“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好奇心十分强烈。果树枝头新果初挂,她们就急不可待地去品尝,“果下皆生摘”,新奇和贪嘴联系了起来。下雪天,她们爱到院子里去踏雪,踏得新雪苏苏作响。要是门外来了卖糖食、玩具的小贩,“动为垆钲屈,屣履任之适”,镗镗的锣声立刻勾走了两颗好奇的童心。为了一饱口福,她们既能上树采摘生果,还能“萍实骤抵掷”,设法把池塘里菱角之类搞上来尝新。她们吃时,“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槅”,“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专心致志,认乎其真,又迫不及待。最后竟至“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身上被菜汤油渍污染,洗也不好洗了。写出了孩子的这副狼狈相,正是活画出她们的天真劲儿,也正是稚趣之所在。
最妙的还是诗的结尾。家长虽然“任其孺子意”,也不是放任自流,当她们顽皮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大人不得不用棍棒威吓时,她们也就“羞受长者责”,“掩泪俱向壁”了。这样收束,一下子展示了小孩子性格的娇弱的一面,使人觉得可嫌、可怜,又转而为可爱。诗到“掩泪俱向壁”收煞,余味不尽,可使人想象到家长反而又要来安抚她们,逗得她们开心了。
诗人写小儿女的稚趣,犹如写山水田园美一样,认为纯洁无瑕的孩子,不管其如何嬉闹吵嚷,都是美的。诗人写稚趣美,寄托着自己高尚的情趣。在他看来,只有孩子的不受污染、不加矫饰才是真正美好的东西。他“任其孺子意”,不以封建的女德、女戒来约束、摧残孩子的心灵,也不用读书学礼、纺纱织布来压制、扭曲孩子的天性,而是听任自然, 由其自由发展。诗人出于这么样的生活观念,对女儿充满慈爱,因而给我们创制下这么一幅栩栩如生的娇女图。
-
我今寻阳去,辞家千里馀。结荷倦水宿,却寄大雷书。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有客自梁苑,手携五色鱼。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
-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跋涉经典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跋涉,其实是跋山涉水的简称。爬山过水,显示出旅途的艰险与前行的不易,其中道理也深可玩味。 爬山,一定会遇到巨石、乱木的阻碍;此时,如果找到攀援处,便能够越过去;如果一味与阻碍较劲,就只能原地不前,甚至伤及自身。这一点从攀岩运动中最可看出——
-
【5424】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美〕德怀特·沃尔多著,颜昌武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5 3万字,2017年5月第1版)△3部分
-
【评析】 古代格言。该句出自 《朱子家训格言》。 其意是: 居家过日子,要脚踏实地,量入为出。收入低要尽可能做到简朴,可用可不用的就坚决不用,可买可不买的就绝对不买,以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为第一要义
-
宋词典故·后土祠中玉蕊 【出典】 见“天上人间惟一本”条。 【释义】 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人称“琼花”。 【例句】 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鞓红。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苏轼《西江月·真觉赏瑞香
-
不揜贤以隐长,不刻下以谀上。|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不揜贤以隐长,不刻下以谀上。》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蝶遶蜂游露满盘,芳条可惜折来残。我缘多病经春卧,砌下花开不暇看。
-
《秋海棠·水调歌头十月海棠》咏秋海棠诗鉴赏
-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杜甫的诗句
杜甫在这句诗中写道:“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这句话传达了一个深刻的观点。上一句是“三分割据纡筹策”,指的是在战争中,三个势力争夺领地资源,各自采取谋略和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下一句是“万古云霄一羽毛”,意思是即使是微小的毛羽,在诸多事物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中战争和权力斗争的思考,他认为无论事物大小,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影响力。这句诗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复杂的世界,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珍视每个细微之处,因为它们可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
典源出处 《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 《越绝书德序外传记》:胥死之后,王使人捐于大江口。勇士执之,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若奔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