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阶怨·李白》原文与赏析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东)人,隋未其先人流寓西域,或说李白出生于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的楚河流域)。李白是唐代的一位伟大诗人,玄宗时曾做供奉翰林。安禄山反,他做了永王李璘的幕僚。后来唐肃宗诬永王璘反,将其杀害,又将李白长流夜郎。不久,李白被赦。近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颇详备。
诗的主旨于言外求之,往往表现在字约意丰上。这样的佳作,要读者启动思想的钻探机,方能尽睹隐藏在深层的感情。李白的诗风豪放,大有气吞云层之势,并在直率中任情任性,浪漫主义色彩是非常浓厚的。然而这首玉阶怨,却如水仙花散发着习习的幽香,恬淡柔和,颇为含蓄。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是专写“宫怨”的乐曲。李白取曲名中的“怨”字来写怨,但不直言,而用曲达,流到笔尖的每字每句尽皆有怨。这是高度的艺术概括的结果。
“玉阶生白露”,从“玉阶”上可知地点在宫廷之中,从“白露”上又可知时间在夜晚。阶砌上沾着露水,分明指出天气寒冷。这是多么清幽的环境啊!“夜久侵罗袜”,从“罗袜”上可知,在这里、在这时有一个人伫立不动,并知这个人是宫女。她到此很久了,浓重的露水浸湿了罗袜似乎还没有觉得,这就给人想象出她的痴痴神态,她的重重心思。夜深了,她为什么还站在外面呢?是她没有睡意,是她没有欢趣,还是她没有回到卧房的打算?……所有这些,都令人悬测。这里有景,有情,而却无声,她置身于夜凉露重之中,孤独不语,大概一定是眉峰聚愁,满腹积怨吧?
“却下水晶帘”,镜头由户外转入室内。从“下帘”的动作上可知人物回到卧房了。她该睡觉了吧?——因为早就该入睡了。可是,不,她还是没有上床,“玲珑望秋月”,她隔着帘在遥望窗外高挂的明月,似乎感到了秋夜的寒气袭人。诗人善于“深穿其境”,这里的静寂悲凉之“境”,被诗人“深穿”,写得传神入骨,意旨昭然。她在外面也可能是出于排怨解愁的,但她怨深愁满,哪能“排”又哪能“解”呢,相反地却更因自己的孤单落寞,倍增其怨,复添其愁,于是她只得无可奈何地转回房间。由于心烦意乱,她怕见月光照得空室凄凄惨惨,就去下帘。看得出,她在强逼自己压下怨愁,再不能忍受这精神上无休不止的折磨。但她情不自禁地从窗帘的缝隙中去看透射过来的月光。怕见月光而又要见月光,这是什么样的矛盾心理啊。本来,她孤身无依, 已够她痛苦的了, 如果连可以与自己作伴的“玲珑”的“秋月”也不去“望”,那岂不是难以度过这难眠之夜吗?
全诗笔笔曲折,笔笔婉转,有隐秀之妙。清人施补华说:“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李白的这首玉阶怨堪称这样的佳制,一是以乐曲之题作为诗作之题,显出制题之巧,二是以隐语来包容题意,显出空灵之悠,二是以别具情致,来让读者驰神于由表及里, 显出匠心独运!
-
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肘痹宜生柳,头旋剧转蓬。恬然不动处,虚白在胸中。
-
小说正文叙北宋神宗年间事,但与宋元早期话本古朴的语言风格异趣,郑振铎推定为元明间的作品。胡士莹则认为: “本篇疑出冯梦龙手笔。” (《话本小说概论》) 冯氏又将此故事收入其《情史》。明人汪廷讷根据这一
-
令德当时重,高门举世推。从夫荣已绝,封邑宠难追。陌上人皆惜,花间鸟亦悲。仙郎看陇月,犹忆画眉时。遽闻伤别剑,忽复叹藏舟。灯冷泉中夜,衣寒地下秋。青松吊客泪,丹旐路人愁。徒有清河在,空悲逝水流。
-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1 ,瑞脑消金兽 2 ,佳节又重阳 3 ,玉枕纱厨 4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5 ,有暗香盈袖 6 ,莫道不消魂 7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 。 【注释】
-
越女 作者: 王昌龄 【原
-
野菜此出珍又珍,送与西邻病酒人。便须起来和热吃,不消洗面裹头巾。
-
《张中行红楼点滴》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张中行 一 民国年间,北京大学有三个院:一院是文学院,即有名的红楼,在紫禁城神武门(北门)以东汉花园(沙滩的东部)。二院是理学院,在景山之东马神庙(
-
青门引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玻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
曾巩《醒心亭记》 滁州之西南 1 ,泉水之涯 2 ,欧阳公作州之二年 3 ,构亭曰“丰乐” 4 ,自为记 5 ,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丰乐之东 6 ,几百步 7 ,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
【注释】:(弘治间,泽州高平县厅事后,掘地得碑,有草书绝句,额傍并无题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