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鲍照》原文与赏析
鲍照
十五讽诗书, 篇翰靡不通。弱冠参多士, 飞步游秦宫。侧睹君子论, 预见古人风。两说穷舌端,五车摧笔锋。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解佩袭犀渠,卷帙奉卢弓。始愿力不及, 安知今所终!
鲍照的拟古诗共八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这首诗主要是仿效阮籍的咏怀(“昔时十四五”)和左思的咏史(“弱冠弄柔翰”)。
诗人在诗中叙述了个人的志愿和夙愿不遂的慨叹,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仕途坎坷的怨恨之情。
此诗从开篇至“耻受聊城功”,主要写了自己的才能与理想。前六句侧重于写才能。诗人十五岁时能背诵诗经尚书,其中每一篇文章没有不精通的;二十岁时与众多的达官显宦迈着轻快矫健的步伐游遍京城;尔后自己又读了君子的论著,学到了古人那样的道德修养。接着叙述了自己的理想:做一个出色的文士,辩才有如鲁仲连,要使对方理屈词穷;要有渊博的知识,使文士的文笔摧折;为国立功的时候不受赐赏,耻于受爵。在这里可知诗人的理想是积极向上的。
然而诗人的理想未能实现。为此,诗人在晚年不得已弃文从武,他晚年曾在临海王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出使边疆,出任使臣,同当时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订立盟约,并以武力征服他们。脱下了文士的服饰,穿上了武将的甲胄,连把盛书卷的布袋也用来装了天子赐予的弓箭。弃文从武是诗人的违心之举,从叙述中不难看出诗人沉痛无奈的心情。诗的末两句是写诗人对理想不能实现的慨叹,以及对前途的忧虑: 自己没有力量实现初愿,只得弃文从武,而从武的结果又如何呢?诗人不得而知。诗人的忧虑决不是杞人忧天,也许诗人在当时已看到了世乱的端倪和自己的不祥之兆。最后他竟死于乱军之中就是一个明证。
诗题是“拟古”,主要是说在写法上摹拟古人作品。因此,诗人仿照前人直用其事,以典明志的手法,通过“两说”,即引用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所载鲁仲连劝说辛垣衍放弃帝秦之事和用箭书使齐国复得聊城的故事,还通过“白璧贶”,即引用韩诗外传所载楚襄王曾派人以黄金千斤,白璧百双去聘请庄子为相的故事等典故来叙述自己的理想,古典今用,典中寓意,意味深长。另外,诗人还摹拟古人在用典之后,直抒胸臆,使用典与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
臣植言: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2〕,出则事君〔3〕;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
-
骂殊自若【原典】狄武襄公①为真定副帅,一日,宴刘威敏沔②,有刘易者亦与坐。易素③疏悍,见优人④以儒为戏,乃勃然⑤曰:“黥(qíng)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处】唐柳宗元《 江雪 》。 【意思】孤舟上坐着一位身披蓑衣、 头戴斗笠的老渔翁,顶着风雪独自在寒 冷的江上垂钓。 【鉴赏】 千山里的鸟儿都飞光了,万径上的人踪都消
-
古文观止·左传·祁奚请免叔向 栾盈出奔楚①。
-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第一个文学社团,由沈雁冰、郑振铎、叶绍均、朱希祖、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瞿世英、蒋百里等十二人发起,于一九二一年一月成立于北京。并在上海、广
-
李白--《渡荆门送别》 【年代】:唐 【内容】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
-
神仙吏姓梅,人吏待君来。渭北草新出,江南花已开。城边宋玉宅,峡口楚王台。不畏无知己,荆州甚爱才。
-
李贺《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
-
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仙者五六人,常闻此游盘。溪流琴高水,石耸麻姑坛。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鸾。下视宇宙间,四溟空波澜。汰绝目下事,从之复何难。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强食不成
-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出处】唐高适《 燕歌行 》。 【意思】边境线上,山川萧条,荒凉黯淡,敌人的骑兵挟风趁雨猖狂进犯。战士们在阵前浴血奋战伤亡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