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第四首)·鲍照》原文与赏析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行路难属杂曲歌辞, 本是汉代乐府民歌,原辞已佚,据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据晋书记载,袁山松曾作行路难,“因酣醉纵歌之,听者莫不流涕。”可见是一种悲愤凄凉之音。
鲍照“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钟嵘诗品)。在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森严的刘宋时代,出身寒素的鲍照最多不过当当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之类的小官,满腔怀才不遇之情都凝聚在诗作之中。所以拟行路难十八首实际上是一组充满了激情的愤世嫉俗之作。陈祚明论鲍诗说:“鲍参军诗,如惊潮怒飞,回澜倒激,堆埼坞屿,荡潏浸泊,微寻曲道,不作安流,而批击所经,时多触阂,然固不足阻其汹涌之势”(转引自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
这首拟行路难最大的艺术特色便是感情上的大起大落,确有“如惊潮怒飞,回澜倒激”之势。诗篇开头,就用“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比喻,来说明人生贵贱穷达不一。世说新语·文学曾记载晋代的殷浩与刘尹的一番对话:“殷中军问: ‘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诸人莫有言者。刘尹答曰:‘譬如泻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一时绝叹, 以为名通。”鲍诗的比喻显然是受了刘尹这段话的启发而写出来的。意思是说,人生的贵贱穷达完全是被偶然性所决定的,人自己是无法控制的。所以紧接着两句是:“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既然将这一切都归结为命运的安排,还能有什么怨和愁可言呢?沈德潜说:“起手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若移在中间,犹是恒调”(古诗源卷十一)。开头的比喻的确是突兀而起,我们满以为诗人感情的闸门会大开,激情会如惊潮怒飞,急流滚滚而下。谁知三、四两句,立即将感情的急流截住,回澜倒激,强自安慰。五、六句继续自我安慰,自我压抑,使感情跌入波涛的深谷:“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用酒来麻醉自己,在昏醉之中也断绝了歌唱世路艰难的歌声。如果真能使心如古井,微波不起,倒也罢了。可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人自醉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形醉而心不醉,“举杯浇愁愁更愁”,使人感到更加难堪。于是,感情的激流又回升了:“心非木石岂无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想起社会那么黑暗,门阀制度那么森严,贵族、军阀为了争夺帝王之位,互相杀戮,祸及无辜。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危机四伏,朝不保夕。这样,轰雷闪电又在心中升起,感情的激流汹涌澎湃,不可阻拦,终于凝结成一句力贯千钧的语言:“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是,当诗人喊出这一句震聋发聩的诗句时,浓重的阴影又猛然袭上心头: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因言而贾祸,落得杀身灭族的惨局,不可不慎啊!于是,来了一个紧急刹车,陡然转折,从感情的高峰浪尖上,猛然跌落下去,进出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呜咽吞吐,荡潏浸泊,散成无数涟漪,化成无数微小的水珠,弥漫在空气中,久久不能消散。
总之,这首诗并没有具体描绘诗人愁怨的实际内容,只是创造一种愁怨的典型意境与气氛,使人产生共鸣,从而使读者能设身处地地想象诗人愁怨的具体内涵,身同感受,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诗歌艺术。
-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去之。|什么意思|大意|注
《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去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4353】中国城市密码(〔德〕迪特·哈森普鲁格著,童明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7 9万字,2018年5月第1版,89元)8部分:[1]如何阅读一座城
-
【题 解】 《干将莫邪》选自《搜神记》(卷十一),题目为编者所加,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中题之为“三王墓”。故事描写了干将为楚王铸剑而被杀,其子赤最终替父报仇,表现了人民对统治者暴行的仇恨和英雄
-
墙有茨 作者: 段振良 【本书体例】
-
赵苞 ① 弃母。 【注释】 ①赵苞:东汉官吏。 【典故】 《后汉书·赵苞传》载:赵苞担任辽西太守,到任第二年,为孝尽道,他派人去接母亲和妻子来郡。途中遭到鲜卑族一万余兵袭击,他母亲、妻子被劫为人质。赵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出处】唐白居易《 琵琶行 》 【意思】 秋天的夜晚在浔阳江头送别朋 友,枫叶荻花被风吹得瑟瑟作响。人生最大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诗中 描写了冷瑟的秋景。以景寓
-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南京秦淮河,据说是六朝金粉之地,当年很是喧闹繁华过一阵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沿秦淮河两岸,重又渐次修筑起一座座民族风格的水榭楼台,虽然说不上是重振昔日的香风艳气,却也
-
“才自清明志自高”的贾府三小姐探春是有政治风度的封建社会补天派,第55、56回所写探春理家情节集中表现了她的典型性格。 探春理家,正在荣府经济陷入困境之际。贾府仆妇素昔眼空无人,以为探春是个“未出闺阁
-
明·张岱 2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竟堪覆瓮 3 ,之人耶有用莫用 4 ? 1本文选自《瑯嬛文集》。2张岱(1597-167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