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题 解】
赤壁矾在黄州城外。这首诗是杜牧担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诗的内容写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古代战争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结果是周瑜大败曹操。千百年来,往来文人墨客都来赤壁这个古战场凭吊,周瑜是歌颂的对象,而这首诗里,杜牧却有另一番评论,开拓了另一个视角:要建功立业,没有一定条件是达不到目的的,无论多么有才华、有能力的英雄人物,如果条件不具备,也只能是空怀大志,满腔遗憾。从杜牧的身世、抱负、谈兵、处世来看,诗中的诙谐语句不完全在于贬低周郎,而是曲折含蓄地借咏怀古迹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悲哀。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首诗写三国时孙、刘二家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是写历史之诗。前两句是写实,后两句是议论。诗人通过一只断戟抒发奇想,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当时没有刮起东风,周瑜就会失败,胜败就会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他将历史的兴衰、成败得失的评价寓于丰富的想象之中,设想奇特,手法新奇,内涵丰富,令人读来回味无穷。
这首诗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由一只小小的、沉埋于泥沙中的“折戟”,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人物。在诗的末句,诗人并未直接说吴国的灭亡,而是以两位女子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这两位女子,一个是吴国前主孙策的夫人,一个是吴军统帅周瑜的夫人,若她们遭受屈辱,也就意味着东吴的灭亡。这一以个人命运呈现国家前途的手法,含义深刻,别有风致。
-
毘卢海上妙高峰,二老遥知说此翁。聊复舣舟寻紫翠,不妨持节散陈红。高怀却有云门兴,好句真傅雪窦风。唱我三人无谱曲,冯夷亦合舞幽宫。
-
名言: 乐道人之善,则天下皆去恶为善。 注释: 乐: 以……为乐。 句意: 如果以说道别人的善为快乐, 那么天下的人都会除去恶而行善了 。 出处: 唐·韩愈《答元侍御书》
-
【注释】:(余卜居金川,去北山无十里,每清明时,梨花盛开,辄动洗妆之想。邻友薛起宗邀余看者再,俱以猥俗所系,不能如约。昨又期出郭,风雨泥泞,弗良于行。起宗为折一枝相赠,喜而赋此。辛亥暮春五日。)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
-
这首词写边塞生活。上片写一位边防战士骑着骏马,在一望无际的霜雪草原上行进。"白"字,可见原野的荒凉冷落。"轻"字,见马之轻快。下片写他射鸿鸣镐的情形:他拉弓如满月,一箭晓鸿惊,英武姿态可睹。
-
罢执霓旌上醮坛,慢妆娇树水晶盘。更深欲诉蛾眉敛,衣薄临醒玉艳寒。白足禅僧思败道,青袍御史拟休官。虽然同是将军客,不敢公然子细看。
-
逍遥东城隅,双树寒葱茜。广庭流华月,高阁凝馀霰。杜门非养素,抱疾阻良宴。孰谓无他人,思君岁云变。官曹亮先忝,陈躅惭俊彦。岂知晨与夜,相代不相见。缄书问所如,酬藻当芬绚。
-
元好问《论诗诗三十首(其二)》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 诗词绝句鉴赏
元好问《论诗诗三十首(其二)》是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对诗歌的深入探讨,展示了作者对于诗歌的热爱和对诗歌创作的认识。他认为诗歌是一种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媒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歌的创作要求作者真实、感性地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字句的巧妙运用和形象的描绘,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迪。这首诗体现了元好问对于诗歌创作的精湛技巧和对于诗歌创作的追求。同时,也带给了读者一种美的享受和启示,使人对诗歌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
炎海韶州牧,风流汉署郎。分符先令望,同舍有辉光。白首多年疾,秋天昨夜凉。洞庭无过雁,书疏莫相忘。
-
一个小娃子,展开翅子在空中, 一手搭箭,一手张弓, 不知怎么一下,一箭射着前胸。 小娃子先生,谢你胡乱栽培! 但得告诉我: 我应该爱谁? 娃子着慌,摇头说,唉! 你是还有心胸的人,竟也说这宗话。 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