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书事·赵鼎》原文与赏析
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 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 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 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 莫管城头奏暮笳。
赵鼎(1085—1147),字元镇,宋代解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宋高宗时,曾两度任宰相,支持岳飞进兵,收复失地,被秦桧诬陷,贬谪吉阳军(今广东省崖县)。但秦桧仍不断对他进行迫害,最后因气愤不食而死。
这首诗是诗人贬官崖县时所作。诗篇记叙了一个偏远而荒凉的村庄的寒食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愤懑和不平。
首、颔二联记叙了一个偏远而荒凉的村庄的寒食节的景象,表现了这个穷乡僻壤的人民宁静而淳朴的生活。首联记叙荒凉冷落的柴门村庄,在寒食节来到的时候,家家户户得插上柳枝,标志着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色已经过去,草木开始返青抽芽。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颔联说粤中一带,地处偏远,中原寒食禁烟火的习俗还没有传到这里,只有村民们合家上坟祭祀的风俗。“庞老”,即庞德公,东汉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人,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请他出来做官,他不肯,就带上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去了。一次,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逢他携带家眷上坟扫墓回来。诗人运用这个典故,是说柴门村落在寒食节之际,这里的老百姓也如庞老一样,举家上坟,颇有节日气氛,为与下联作对比埋设了伏笔。接着,诗人在后两联于叙事之中,寄寓着无限的感慨。诗人由粤国人在寒食节全家上坟的热闹场面,联想到历代帝王陵墓因时过境迁, 已无人凭吊,连一碗麦饭的祭祀也享受不到,陵旁仅有山谷中的溪流边和野外的小路旁开放着雪白的梨花,显得何其寂寞和冷落。“汉寝唐陵”,泛指历代帝王的坟墓。“麦饭”,用磨过的麦子连皮做成的饭。古代民间上坟,多用麦饭祭祀死者。这联与上联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荒凉冷落的村庄在寒食节尚且还有祭扫活动,而曾煊赫一时、主宰天下的历代帝王,在他们死后,风流殆尽,陵墓却冷冷清清。这一对比,委婉曲折地反映了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轻视功名利禄,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在颈联中,出句与对句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寒食时节,历代帝王的坟墓上连一碗祭祀的麦饭也没有,寂寞荒凉,与此相反,而无帝王墓穴的山溪野径,却盛开着一片雪白的梨花,显示了早春的盎然生机。由此更反衬出了诗人轻名利、泄怨情和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
末联描写诗人醉卧青苔、懒听暮笳召唤,在豪放旷达之中,诗人流露出内心的愤懑和不平。笳是古代北方的一种吹奏乐器,类似笛子,军中多以吹笳来报时。诗人竟然不理睬城头上那报时的笳声,可见诗人对贬谪崖县是何等的气愤,其间当是诗人怨恨之情所致。
这首诗,遣词造句极为朴实,诗人寓抒情于叙事之中,由于对比明显,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诗人的形象也刻画得十分具体生动,读之,诗人邪种酒饮完躺在青苔上的形象历历如在读者眼前。
-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
-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访”。诗说一条小路,沿着山崖,靠着青翠的山壁,直通向山的深处,山中寒云缭绕着山泉危石。诗极力铺写了隐者所居之地的环境,通过这幽深静阒的环境,突出隐居在这里的人的避世脱俗、高蹈绝尘的襟怀,未写人而人已呼之欲出。第一句的
-
〔原文〕 绿兮衣兮, 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 曷维其已! (里、已,之部。) 绿兮衣兮, 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 曷维其亡! (裳、亡,阳部。) 绿兮丝兮, 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 俾无 兮! (丝、
-
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刻画王长官的高洁人品,下半阕则描绘会见王长官时的环境、气氛,以及东坡当时的思绪和情态。 上阕全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士形象。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一开篇就语出惊人不同
-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
-
【原题】:陈伯明建读书堂於内战都岩盖缙缙云最胜特处市书名田役大费巨当用众力一家不能专也余为作仙都行以坚其成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五下古诗词三首导学案,内容包括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资料和解读,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资料。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
-
惧之忍第四十一惧之忍第四十一 内省不疚,何忧何惧?见理既明,委心变故。 中水舟运,不谄河伯。霹雳破柱,读书自若。 何潜心于《
-
老人回来那天,一大早,天上飘起蒙蒙小雨,空气里弥漫着新鲜的土腥味,还有小草淡淡的清香。 上午九点,两辆小汽车驶过湿漉漉的街道
-
调苦歌非乐,岐多泪始零。羞弹长铗剑,终恋五侯鲭。陌草薰沙绿,江枫照岸青。南陔动归思,兰叶向春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