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与赏析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是古诗十九首中一首写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的诗。古诗十九首系汉代无名氏作品,原非一人所作,因其各篇风格相近,梁代萧统便把它们合在一起,收入文选,冠以此名,后人遂沿用至今。
从感情脉络上来看,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诗歌本来要抒发的是游子的忧伤情怀,可是,一开始却以“芙蓉”、“兰泽”和“芳草”这类美好的事物,描绘和渲染了一种明快的情调和热烈的气氛,以此为诗歌的末尾写游子的愁情怨绪形成反衬,为感情的跌宕变化蓄势。“芙蓉”具有形态美和色彩美,可以给读者以视觉的美感;“兰泽”和“芳草”具有芳香美,可以给读者以嗅觉的美感。然而,这些还只是构成明快情调和造成热烈气氛的静态事物。“涉”字和“采”字的使用,使静态画面出现了动态特征,于是,主人公——游子——便融入了画中。他足涉江水,手采芙蓉,眼观兰泽中飘香的芳草,心中该是多么高兴!他要把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奉献给自己的亲人。其真挚之情,热烈之态,都饱含在人物轻松愉快的行动之中;几样美好的静态事物, 正是由人物的行动而贯串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而美好的画面。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是游子感情发展的第二个层次。一句自问,使感情骤然一顿, 由喜悦转入怅惘:鲜花就捧在自己的胸前, 而收花人却在遥远的故乡!这一顿,既是游子感情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感情进一步延宕的起始点。回头遥望亲人所在的故乡,只见天际无涯,道路悠长,不但赠送鲜花的心愿无法实现,而且相见的希望也极为渺茫。这样,游子的感情便由怅惘而逐步向忧伤演化了。
第三层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结句。这一结句, 由开头的明快而跌入阴沉, 由开头的欢乐而跌入忧伤, 由开头轻松的动作而跌入默默的幽思,感情大起大落,结得特别深沉;这一结句,既以“同心”照应第一层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又以“离居”照应第二层所叙述的客观事实;既以“忧伤”与开头欢快热烈的情绪作反照,又以“终老”与中间“长路漫浩浩”的思绪相接续,结得特别完满。至此,一位长期远游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惓惓情怀,便袒露在读者面前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深厚的艺术表现功力。
这首涉江采芙蓉,同古诗十几首中的其它作品一样,思想情绪比较低沉,但艺术成就极高。它融情入景,映衬烘托,温丽清新,自然贴切,富有“风”“骚”意味,是一首艺术上高度成熟的作品。
-
名言: 君子志于泽天下,小人志于荣其身。 句意: 君子的志向是让天下人得到恩惠, 小人的志向是使自身得到荣耀。 出处: 宋·刘炎《迩言》卷三
-
国学名句“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出处和解释
【名句】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 语出《书·秦誓》。别人有了本领,就像自己有本领一样;别人有才能,有崇高的道德,就从内心喜欢他。彦:有才德的人。
-
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
-
【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注释与译文]春雨随着和风悄悄地在夜间来到,它无声地、细细地滋润着万物。这是对春雨的礼赞,透露出诗人的喜雨心情。“潜”、“细”二字,把春雨特点刻划得淋漓尽致。现在引用这
-
梅雨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题解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
古诗词阅读训练教学计划(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阅读训练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如何在古诗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浅谈如何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古诗阅读训练(10)。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整个课堂变得生动而活跃,把零散的知识整理,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
-
(明)屈大均 浣溪沙一片花含一片愁 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随江水不东流。飞飞长傍景阳楼。六代只余芳草在,三园空有乳莺留。白门容易白人头! 这首小令,作于南京。屈大均多次路过和留住南京,味其词意,当在他初到
-
古文·陈情表 李密臣密言(1): 臣以险衅,夙
-
念尔习诗礼,未曾尝户庭。平生早偏露,万里更飘零。坐弃三冬业,行观八阵形。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庭。壮志吞鸿鹄,遥心伴鶺鸰。所从文且武,不战自应宁。 作品赏析【注释】:文且武:一作文与武
-
左绵公馆清江濆,海棕一株高入云。龙鳞犀甲相错落,苍棱白皮十抱文。自是众木乱纷纷,海棕焉知身出群。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 作品赏析【鹤注】棕在绵州,乃宝应元年至绵州时作。棕,子冬切。赵曰: